成都地区基坑排桩支护极限桩间距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土拱效应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砂卵石地层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8-19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第2章 成都地区地质条件及基坑支护形式 | 第20-33页 |
| 引言 | 第20页 |
| ·成都地区地层工程特性 | 第20-26页 |
| ·成都地区地层剖面标准分层 | 第20-22页 |
| ·上部填土工程特性 | 第22页 |
| ·砂卵石地层的工程特性 | 第22-25页 |
| ·二元地层典型参数值 | 第25-26页 |
| ·二元地层结构对基坑工程的影响 | 第26-28页 |
| ·对排桩间距设计值的影响 | 第26页 |
| ·对土压力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对基坑破坏模式的影响 | 第27-28页 |
| ·基坑排桩支护 | 第28-31页 |
| ·成都地区排桩式基坑支护形式 | 第28-29页 |
| ·基坑排桩支护体系的设计计算 | 第29-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第3章 被动桩间土拱效应 | 第33-56页 |
| 引言 | 第33页 |
| ·土拱效应 | 第33-38页 |
| ·“土拱效应”概念 | 第33-35页 |
| ·被动桩间土拱效应 | 第35-36页 |
| ·土拱的分类 | 第36-38页 |
| ·排桩土拱成拱机理及其数值模拟解释 | 第38-52页 |
| ·FLAC简介及土体本构模型 | 第38-41页 |
| ·计算模型 | 第41-42页 |
| ·土拱区水平应力集中 | 第42-47页 |
| ·桩间土体成拱过程 | 第47-50页 |
| ·土拱成拱区特征 | 第50-51页 |
| ·土拱的存在条件 | 第51-52页 |
| ·排桩成拱影响因素 | 第52-55页 |
| ·土体性质及桩土界面性质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桩间距的影响 | 第53-54页 |
| ·桩间土体遮拦对土拱效应的影响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4章 基于土拱效应的被动桩极限间距确定 | 第56-82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已有算法研究 | 第56-63页 |
| ·已有算法简介 | 第57-63页 |
| ·已有算法讨论 | 第63页 |
| ·本文算法 | 第63-70页 |
| ·基本假定 | 第64页 |
| ·土拱合理拱轴线及最不利截面位置 | 第64-67页 |
| ·桩间土体遮拦力 | 第67页 |
| ·控制条件 | 第67-68页 |
| ·公式推导 | 第68-70页 |
| ·极限桩间距公式参数分析 | 第70-73页 |
| ·粘聚力c | 第70-71页 |
| ·内摩擦角(?) | 第71页 |
| ·桩间遮拦力分担系数ζ | 第71-73页 |
| ·桩径(宽)d | 第73页 |
| ·桩后土压力q_0 | 第73页 |
| ·本文算法的几点说明 | 第73-77页 |
| ·关于桩间遮拦力分担系数 | 第73-75页 |
| ·大主应力拱理论与小主应力拱理论结果的统一 | 第75-76页 |
| ·关于拱顶荷载 | 第76-77页 |
| ·算例分析 | 第77-81页 |
| ·基本算例 | 第77-78页 |
| ·与其它算法对比 | 第78页 |
| ·西南交大教师经济适用房项目基坑排桩间距验算 | 第78-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5章 桩间遮拦力分担系数的影响因素 | 第82-91页 |
| 引言 | 第82页 |
| ·模型概述 | 第82-83页 |
| ·西南交大教师经济适用房项目数值模拟 | 第83-86页 |
| ·桩间遮拦力分担系数的影响因素 | 第86-90页 |
| ·桩后土压力 | 第86页 |
| ·土体内摩擦角 | 第86页 |
| ·土体粘聚力 | 第86-87页 |
| ·桩间距(S/d) | 第87-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