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1. 绪论 | 第17-45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7-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7-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概念界定 | 第23-33页 |
·对“空间”研究的回顾 | 第23-26页 |
·经济空间内涵 | 第26-27页 |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内涵 | 第27-33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33-39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33-36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36-39页 |
·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39-43页 |
·研究范围 | 第39-40页 |
·研究方法 | 第40页 |
·结构安排 | 第40-43页 |
·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43-45页 |
·主要创新 | 第43-44页 |
·不足之处 | 第44-45页 |
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基础理论 | 第45-68页 |
·古典区位论 | 第45-50页 |
·农业区位论 | 第45-46页 |
·工业区位论 | 第46-47页 |
·中心地理论 | 第47-48页 |
·市场区位论 | 第48-49页 |
·简要评述 | 第49-50页 |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 第50-54页 |
·同心圆模式 | 第50-51页 |
·扇形模式 | 第51-52页 |
·多核心模式 | 第52-53页 |
·简要评述 | 第53-54页 |
·二元空间结构理论 | 第54-60页 |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54-56页 |
·核心-边缘结构理论 | 第56-58页 |
·中心-外围理论 | 第58-59页 |
·简要评述 | 第59-60页 |
·空间发展结构理论 | 第60-64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60-61页 |
·点-轴理论 | 第61-63页 |
·简要评述 | 第63-64页 |
·空间相互作用引力理论 | 第64-68页 |
·空间相互作用 | 第64-66页 |
·空间相互作用经典模型 | 第66-67页 |
·简要评述 | 第67-68页 |
3.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及其经济意义 | 第68-83页 |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概念 | 第68-70页 |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 | 第70-73页 |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合理化 | 第70-72页 |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高度化 | 第72-73页 |
·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必要性 | 第73-78页 |
·经济空间结构阶段论 | 第73-75页 |
·经济空间结构惯性理论 | 第75-77页 |
·二元经济空间结构转换理论 | 第77-78页 |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意义 | 第78-83页 |
·优化经济空间结构应对空间稀缺性 | 第78-80页 |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持续增长 | 第80-83页 |
4.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机制 | 第83-106页 |
·集聚与扩散机制 | 第83-88页 |
·集聚机制 | 第83-85页 |
·扩散机制 | 第85-87页 |
·集聚与扩散的区域发展阶段特征 | 第87-88页 |
·竞争与合作机制 | 第88-93页 |
·竞争机制 | 第88-90页 |
·合作机制 | 第90-91页 |
·空间竞合机制表现:产业发展的运动演替 | 第91-93页 |
·经济全球化驱动机制 | 第93-96页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变化 | 第93-94页 |
·跨国公司及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94-96页 |
·产业升级驱动机制 | 第96-98页 |
·产业结构升级 | 第96-97页 |
·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空间结构优化 | 第97-98页 |
·基础设施导向和推动机制 | 第98-102页 |
·交通运输网络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98-100页 |
·交通网络设施规划引导经济空间结构有序发展 | 第100页 |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政府宏观调控机制 | 第102-106页 |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自组织功能 | 第102-103页 |
·地方政府的合作博弈 | 第103-104页 |
·政府调控的手段 | 第104-106页 |
5. 成都市经济空间总体格局 | 第106-127页 |
·成都市宏观定位 | 第106-113页 |
·成都市宏观区位及资源特点 | 第106-109页 |
·成都市经济发展阶段判断 | 第109页 |
·成都市经济地位分析 | 第109-110页 |
·成都市主要经济联系方向 | 第110-113页 |
·成都市区域经济差距分析 | 第113-122页 |
·成都市区域经济绝对差距分析 | 第114-116页 |
·成都市区域经济相对差距分析 | 第116-117页 |
·成都市经济空间极化分析 | 第117-120页 |
·成都市区域经济综合水平差距 | 第120-122页 |
·成都市区域经济差距成因分析 | 第122-127页 |
·成都是区域经济差距成因的定性分析 | 第122-124页 |
·成都市区域经济差距的定量解释 | 第124-127页 |
6. 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的特征和问题 | 第127-151页 |
·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的核心-边缘特征 | 第127-131页 |
·人均GDP 的核心-边缘特征 | 第127-129页 |
·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的圈层特征 | 第129-131页 |
·重要的空间单元 | 第131-133页 |
·成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空间分布 | 第131-132页 |
·成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总体情况 | 第132-133页 |
·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的二元特征分析 | 第133-138页 |
·城乡经济差异现状 | 第133-135页 |
·城乡空间结构特征 | 第135-136页 |
·城乡产业特征 | 第136-138页 |
·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综合评价 | 第138-146页 |
·指标体系设定 | 第138-140页 |
·指标体系选取 | 第140-144页 |
·协调度计算 | 第144-145页 |
·结论分析 | 第145-146页 |
·存在问题 | 第146-151页 |
·区域经济空间发展不平衡加剧,不利于成都市经济协调发展 | 第147页 |
·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中心城区辐射能力亟待加强 | 第147-148页 |
·产业结构趋同缺乏互补,区县竞争激烈 | 第148-150页 |
·开发区规模小,作为产业聚散和产业升级的空间载体功能较弱 | 第150-151页 |
7. 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机制 | 第151-176页 |
·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的集聚扩散机制 | 第151-155页 |
·城市工业集聚经济分析 | 第151-153页 |
·重要空间单元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 第153-155页 |
·经济全球化驱动机制 | 第155-158页 |
·成都市FDI 的增长历程与发展趋势 | 第155-157页 |
·成都市FDI 投资的空间分异 | 第157-158页 |
·成都市经济空间竞合机制分析 | 第158-160页 |
·产业升级驱动机制 | 第160-166页 |
·产业升级与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内在联系 | 第160-161页 |
·成都相对优势产业及产业集中状况分析 | 第161-164页 |
·成都市产业升级与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 | 第164-166页 |
·基础设施网络发展机制 | 第166-171页 |
·交通基础设施的总体导向作用 | 第166-169页 |
·交通干线引导城市工业区的合理布局 | 第169-170页 |
·信息网络与成都经济空间结构优化 | 第170-171页 |
·政府宏观调控驱动机制 | 第171-176页 |
·成都市政府宏观调控行为 | 第171-174页 |
·区县政府层面的联动发展 | 第174-176页 |
8. 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优化途径及对策 | 第176-192页 |
·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条件分析 | 第176-182页 |
·优势与劣势 | 第176-179页 |
·机遇和挑战 | 第179-182页 |
·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原则 | 第182-183页 |
·尊重经济发展客观实际 | 第182页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第182页 |
·巩固和提升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功能 | 第182-183页 |
·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基本途径 | 第183-188页 |
·进一步促进人口空间集聚,提高城镇化水平 | 第183-184页 |
·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空间集中 | 第184页 |
·确定空间拓展方向和发展轴 | 第184-186页 |
·推动圈层经济互动 | 第186-187页 |
·推动城乡经济空间融合 | 第187页 |
·对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实施保护性开发 | 第187-188页 |
·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对策措施 | 第188-192页 |
·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扶助欠发达经济区县发展 | 第188-189页 |
·统筹规划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增强中心城区辐射能力 | 第189-190页 |
·构建区县良性竞争的合作机制,推进产业合理分工和区县协调发展 | 第190页 |
·壮大工业集中区发展规模,提升其空间集聚和扩散能力 | 第190-191页 |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 | 第191-192页 |
9.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92-195页 |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192-194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94-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195-202页 |
附录 | 第202-210页 |
后记 | 第210-212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