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13-24页 |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发展状况 | 第13-15页 |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及耐药菌的出现 | 第13页 |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分子水平作用机制 | 第15-19页 |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 第15-18页 |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 第18-19页 |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研究新动向 | 第19-20页 |
| ·抗耐药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研究 | 第19页 |
| ·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新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第19-20页 |
| ·小单孢菌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 | 第20-23页 |
| ·立题意义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产庆大霉素绛红色小单孢菌SIPI-A-2020 的培养及其小组分ANT-A的发现 | 第24-40页 |
| ·试验材料 | 第24-27页 |
| ·菌种 | 第24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24-26页 |
| ·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 ·试验方法 | 第27-33页 |
| ·绛红色小单孢菌的培养 | 第27-29页 |
| ·斜面和固体平板培养基配方及培养 | 第27页 |
| ·种子培养基配方及培养 | 第27-28页 |
| ·发酵培养基配方及培养 | 第28页 |
| ·菌种保藏 | 第28-29页 |
| ·菌株的自然分离 | 第29页 |
| ·菌浓的测定与发酵液处理 | 第29页 |
| ·菌浓的测定 | 第29页 |
| ·发酵液处理方法 | 第29页 |
|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9-31页 |
| ·庆大霉素的分离纯化 | 第31-32页 |
| ·732 阳离子树脂预处理 | 第31-32页 |
| ·711 阴离子树脂预处理 | 第32页 |
| ·离子交换吸附 | 第32页 |
| ·绛红色小单孢菌对卡那霉素A的生物转化 | 第32-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40页 |
| ·绛红色小单孢菌的培养 | 第33-37页 |
| ·绛红色小单孢菌的固体培养 | 第34-35页 |
| ·绛红色小单孢菌种子培养 | 第35-36页 |
| ·绛红色小单孢菌发酵培养 | 第36-37页 |
| ·庆大霉素分离纯化 | 第37-38页 |
| ·卡那霉素A的生物转化与ANT-A活性组分的发现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活性组分ANT-A的初步研究 | 第40-68页 |
| ·试验材料 | 第40-41页 |
| ·试验方法 | 第41-44页 |
| ·ANT-A活性小组分的发酵 | 第41-42页 |
| ·种子培养 | 第41页 |
| ·发酵培养 | 第41页 |
| ·活性测定 | 第41-42页 |
| ·ANT-A活性小组分的分离纯化 | 第42-44页 |
| ·发酵液预处理方法的考察 | 第42页 |
| ·有机溶剂对ANT-A的影响 | 第42页 |
| ·脱色 | 第42-43页 |
| ·硅胶柱分配层析 | 第43页 |
| ·结晶 | 第43-44页 |
| ·ANT-A活性小组分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4页 |
| ·TLC检测方法建立 | 第44页 |
| ·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4-56页 |
| ·ANT-A活性小组分的发酵 | 第44-47页 |
| ·ANT-A分离纯化 | 第47-50页 |
| ·发酵液预处理方法的考察 | 第47-48页 |
| ·有机溶剂对ANT-A的影响 | 第48页 |
| ·脱色 | 第48-49页 |
| ·硅胶柱分配层析 | 第49-50页 |
| ·结晶 | 第50页 |
| ·ANT-A活性小组分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0-56页 |
| ·TLC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0-52页 |
| ·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2-54页 |
| ·HPLC检测条件的应用 | 第54-56页 |
| ·ANT-A的结构鉴定与分析 | 第56-68页 |
| ·HPLC-DAD检测器全波长扫描图 | 第56-57页 |
| ·MS质谱分析 | 第57-58页 |
| ·NMR核磁共振图谱分析 | 第58-68页 |
| ·图谱分析 | 第59-60页 |
| ·结构推测 | 第60-61页 |
| ·ChemDraw结构模拟与探讨 | 第61-68页 |
| 第四章 活性组分ANT-B的初步研究 | 第68-80页 |
| ·试验材料 | 第68-69页 |
| ·菌种 | 第68页 |
| ·树脂 | 第68-69页 |
| ·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69页 |
| ·试验方法 | 第69-72页 |
| ·树脂筛选 | 第69-70页 |
| ·树脂的选择 | 第69页 |
| ·树脂的预处理 | 第69-70页 |
| ·静态吸附试验 | 第70页 |
| ·D301 树脂脱色 | 第70页 |
| ·HD-2 交换吸附及洗脱 | 第70-71页 |
| ·精制 | 第71页 |
| ·质谱分析 | 第71页 |
| ·体外抗菌活性试验 | 第71-72页 |
| ·鉴定菌的培养 | 第71页 |
| ·鉴定板的制备 | 第71-7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2-80页 |
| ·树脂筛选 | 第72-75页 |
| ·D301 树脂脱色 | 第75页 |
| ·HD-2 交换吸附及洗脱 | 第75-77页 |
| ·精制 | 第77页 |
| ·质谱结果分析 | 第77-78页 |
| ·体外抗菌活性 | 第78-80页 |
| 全文总结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 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