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第二章 产品认证概述 | 第14-22页 |
·认证基础知识 | 第14-17页 |
·有关概念 | 第14-15页 |
·认可与认证之比较 | 第15-16页 |
·认证的作用 | 第16-17页 |
·产品认证概况 | 第17-19页 |
·产品认证的起源 | 第17-18页 |
·产品认证与管理体系认证的区别 | 第18-19页 |
·产品认证的发展 | 第19-21页 |
·认证准则和技术法规日趋国际化 | 第19-20页 |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被各国政府广泛采用 | 第20页 |
·认证相关内容不断丰富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国外产品认证制度及分析 | 第22-28页 |
·美国的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 第22-23页 |
·美国政府在产品质量认证中的职能 | 第22-23页 |
·美国的民间产品质量认证机构 | 第23页 |
·美国产品质量认证制度的特点 | 第23页 |
·日本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 第23-24页 |
·欧盟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 第24-25页 |
·欧盟产品质量认证概况 | 第25页 |
·欧盟CE认证 | 第25页 |
·上述发达国家产品质量认证制度的特点 | 第25-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我国产品认证制度及分析 | 第28-42页 |
·我国质量认证的发展历程 | 第28-31页 |
·认证制度的引入(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 | 第28页 |
·认证制度的全面推行阶段(90年代初) | 第28-29页 |
·几套制度并行和制度建立阶段 | 第29-30页 |
·国家统一的认证制度的建立和实施(2001年8月始) | 第30-31页 |
·我国现行的产品认证制度 | 第31-32页 |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 | 第31页 |
·自愿性产品认证制度 | 第31-32页 |
·认证机构的管理 | 第32页 |
·认证人员的管理 | 第32页 |
·我国产品质量认证法律体系的构成 | 第32-33页 |
·产品认证的一般程序 | 第33-35页 |
·认证申请和受理 | 第34页 |
·型式试验 | 第34页 |
·工厂审查 | 第34页 |
·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 第34页 |
·获证后的监督 | 第34-35页 |
·认证认可活动的监督管理 | 第35-36页 |
·报告制度 | 第35页 |
·询问制度 | 第35-36页 |
·举报制度 | 第36页 |
·自律制度 | 第36页 |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与其他评价制度的关系 | 第36-37页 |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和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关系 | 第36-37页 |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与电信设备入网许可证的关系 | 第37页 |
·强制性产品认证与医疗器械注册制度的关系 | 第37页 |
·我国认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统一的认证认可制度的健全并有效运转尚需时日 | 第37-38页 |
·产品认证有效性不高、规范性差 | 第38页 |
·申办认证收费高、收费项目繁多 | 第38-39页 |
·产品认证水平急需提高,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国际化程度不高 | 第39页 |
·我国产品认证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39-41页 |
·认证与社会经济不协调发展的必然产物 | 第39-40页 |
·认证立法缓慢,或有法不依 | 第40页 |
·认证机构垄断经营 | 第40-41页 |
·标准化等认证基础工作落后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解决我国产品认证问题的建议 | 第42-49页 |
·逐步建立统一的认证认可制度 | 第42页 |
·完善认证法律体系规制手段 | 第42-43页 |
·规范认证认可机构行为 | 第43-44页 |
·引入竞争机制,规范认证行为,树立认证机构的权威性 | 第43-44页 |
·建立高素质的认证专家队伍 | 第44页 |
·建立认证行业诚信体系、评价体系和自我监管体系三大体系 | 第44页 |
·建议扩大强制性产品认证范围 | 第44-45页 |
·建立认证收费听证制度 | 第45-46页 |
·完善标准体系,推进采标工作,建立与国外认证机构的互认机制 | 第46-47页 |
·应制定全国统一的标准法规,完善国内标准体系 | 第46页 |
·采用国际标准,加速科学技术进步,适应产品认证的技术需要 | 第46-47页 |
·建立与国外认证机构的互认机制 | 第47页 |
·完善认证市场监督管理体系 | 第47-48页 |
·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管体系 | 第47-48页 |
·加强对认证知识的社会宣传,促进社会监督的快速发展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