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健康评价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1 引言 | 第9-22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20页 |
| ·森林健康的研究进展 | 第10-18页 |
| ·生态系统健康理论 | 第10-11页 |
| ·森林健康的概念 | 第11页 |
| ·森林健康的监测 | 第11-13页 |
| ·森林健康的评价 | 第13-18页 |
| ·自然保护区评价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 第18-19页 |
| ·自然保护区评价研究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2 研究地概况 | 第22-28页 |
| ·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第22-24页 |
| ·地理位置 | 第22-23页 |
| ·气候条件 | 第23页 |
| ·土壤条件 | 第23页 |
| ·植物资源 | 第23页 |
| ·动物资源 | 第23-24页 |
| ·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第24-25页 |
| ·地理位置 | 第24-25页 |
| ·气候条件 | 第25页 |
| ·土壤条件 | 第25页 |
| ·植物资源 | 第25页 |
| ·动物资源 | 第25页 |
| ·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第25-28页 |
| ·地理位置 | 第26页 |
| ·气候条件 | 第26页 |
| ·土壤条件 | 第26-27页 |
| ·植物资源 | 第27页 |
| ·动物资源 | 第27-28页 |
| 3 自然保护区森林健康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28-42页 |
| ·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思路 | 第28页 |
| ·自然保护区森林健康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28-31页 |
| ·森林对保护区原有生态系统影响的指标 | 第30页 |
| ·森林的社会价值指标 | 第30-31页 |
| ·森林对珍稀物种的影响 | 第31页 |
| ·评价模型 | 第31页 |
| ·评价指标的度量 | 第31-32页 |
| ·评价指标的划分 | 第32-36页 |
| ·森林保持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评价指标 | 第33页 |
| ·森林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评价指标 | 第33-34页 |
| ·森林保证生态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 | 第34-35页 |
| ·森林的游憩价值指标 | 第35页 |
| ·森林的科研价值指标 | 第35页 |
| ·森林对珍稀动物物种影响指标 | 第35页 |
| ·森林对珍稀植物物种影响指标 | 第35-36页 |
| ·权重的确定 | 第36-41页 |
| ·均值法 | 第36页 |
| ·专家打分法 | 第36-37页 |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7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37-38页 |
|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过程 | 第38-41页 |
|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 | 第38-39页 |
| ·建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 第39页 |
|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第39-40页 |
| ·层次单排序 | 第40页 |
| ·层次综合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40-41页 |
| ·健康等级的划分 | 第41-42页 |
| 4 自然保护区森林健康评价 | 第42-59页 |
| ·研究方法 | 第42-44页 |
| ·外业调查 | 第42-43页 |
| ·标准地选择 | 第42页 |
| ·标准地设置 | 第42-43页 |
| ·标准地调查 | 第43页 |
| ·数据处理 | 第43-44页 |
| ·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44-45页 |
| ·结果分析 | 第45-53页 |
| ·北京百花山保护区森林健康评价结果 | 第45-48页 |
| ·河北塞罕坝保护区森林健康评价结果 | 第48-51页 |
| ·山西庞泉沟保护区森林健康评价结果 | 第51-53页 |
| ·对比分析 | 第53-57页 |
| ·不同保护区森林健康总体分析 | 第53-56页 |
| ·天然林与人工林健康分析 | 第56页 |
| ·旅游影响分析 | 第56页 |
| ·不同类型保护区森林健康评价对比 | 第56-57页 |
| ·建议 | 第57-59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9-61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讨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 附录 | 第67-71页 |
| 个人简介 | 第71-72页 |
| 导师简介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