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良性蠕虫的P2P蠕虫防御机制及其仿真分析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标 | 第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3页 |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P2P蠕虫研究概述 | 第15-26页 |
·INTERNET 蠕虫概述 | 第15-20页 |
·Internet 蠕虫的发展历史 | 第15-16页 |
·Internet 蠕虫的定义 | 第16页 |
·Internet 蠕虫的行为特征及功能结构 | 第16-18页 |
·Internet 蠕虫的分类 | 第18-19页 |
·Internet 蠕虫的防御现状 | 第19-20页 |
·P2P 网络的结构特征 | 第20-21页 |
·P2P 蠕虫的定义及分类 | 第21-23页 |
·P2P 蠕虫的定义 | 第21页 |
·P2P 蠕虫的分类 | 第21-23页 |
·P2P 蠕虫的工作机制 | 第23页 |
·P2P 蠕虫的行为特征描述 | 第23-24页 |
·P2P 蠕虫的防御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基于良性蠕虫的P2P 蠕虫防御机制研究 | 第26-49页 |
·良性蠕虫的定义与功能 | 第26-28页 |
·良性蠕虫的定义 | 第26-27页 |
·良性蠕虫的功能结构 | 第27-28页 |
·良性蠕虫的工作机制 | 第28页 |
·关于良性蠕虫对抗P2P 蠕虫的争议 | 第28页 |
·良性蠕虫对抗P2P 蠕虫的设计原则 | 第28-29页 |
·基于良性蠕虫的P2P 蠕虫防御机制 | 第29-42页 |
·HCPBFWTL 策略的优势 | 第42-43页 |
·HCPBFWTL 策略的模型分析 | 第43-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HCPBFWTL 策略的仿真分析研究 | 第49-61页 |
·仿真环境简介 | 第49-50页 |
·PeerSim 简介 | 第49-50页 |
·BRITE 简介 | 第50页 |
·仿真实验设计 | 第50页 |
·仿真实验参数 | 第50-51页 |
·评价指标 | 第51-52页 |
·仿真实验及其结果分析 | 第52-60页 |
·不同防御策略的比较 | 第52-53页 |
·网络规模大小的影响 | 第53-54页 |
·关键节点的影响 | 第54-56页 |
·初始感染节点数量的影响 | 第56-58页 |
·蠕虫感染能力的影响 | 第58页 |
·初始免疫节点存在的影响 | 第58-59页 |
·仿真实验总结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61-63页 |
·本文主要贡献 | 第61-62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作者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