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失地农民人际关系研究--以合肥市永和家园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一、导言第9-18页
   ·研究的缘起第9-10页
   ·相关研究综述第10-14页
   ·相关概念界定第14-16页
   ·研究的思路第16-17页
   ·研究特色第17-18页
二、失地农民人际关系实证研究第18-21页
   ·研究假设第18页
   ·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方法第18-19页
   ·研究对象的相关情况及样本构成第19-21页
三、失地农民人际关系现状第21-25页
   ·人际关系网络规模第21-22页
   ·关系构成情况第22-23页
   ·同质性和异质性第23页
   ·人际交往的动机和方式第23-25页
四、失地农民人际关系的具体考察第25-36页
   ·家庭关系第25-26页
   ·邻里关系第26-28页
   ·失地农民的求职和业缘关系第28-30页
   ·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人情"第30-32页
   ·人际关系的发展基础---信任第32-36页
五、失地农民人际关系的特点第36-40页
   ·人际交往对象范围上看——逐步走向多元化第36-37页
   ·从人际交往的动机来看——情感性关系减弱,工具性关系增强第37-38页
   ·从人际交往对象来看——以同质性为主第38-39页
   ·人际交往的程度看——具有浅层性、时效性第39-40页
六、人际关系现状的原因分析第40-44页
   ·经济环境的影响第40页
   ·社会文化的影响第40-41页
   ·人口异质性的增强第41页
   ·互动环境的改变第41-42页
   ·居住环境的变化第42-44页
七、人际关系对于失地农民的作用第44-47页
   ·有利于个人社会化的顺利进行第44页
   ·有助于寻求良好经济支持第44-45页
   ·有利于形成良好心理和精神状态第45页
   ·有助于个人获得就业信息和求职第45-47页
八、对策和建议第47-51页
   ·加快经济发展,为和谐人际关系奠定物质基础第47-48页
   ·加强规范作用,为和谐人际关系提供有力保障第48页
   ·加强文化建设,为和谐人际关系提供精神支持第48-49页
   ·完善社区管理机制,为和谐人际关系提供制度保证第49-50页
   ·精心设计规划,为和谐人际关系提供环境保障第50-51页
九、结论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致谢第54-5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结构变迁下的农民合作能力研究--以安徽小岗村为例
下一篇:解读齐美尔的现代性社会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