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骨一方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 西医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定义 | 第10页 |
·发生率 | 第10页 |
·危险素 | 第10-11页 |
·性别因素 | 第10页 |
·疾病因素 | 第10页 |
·假体类型因素 | 第10页 |
·术中因素 | 第10-11页 |
·发病机制 | 第11页 |
·临床表现及诊断 | 第11-12页 |
·临床表现 | 第11页 |
·影像学检查 | 第11页 |
·实验室检查 | 第11-12页 |
·诊断依据 | 第12页 |
·鉴别诊断 | 第12页 |
·分型标准 | 第12页 |
·国内外预防治疗进展 | 第12-15页 |
·药物治疗 | 第12-13页 |
·NSAIDs | 第12-13页 |
·秋水仙碱 | 第13页 |
·四磷酸盐 | 第13页 |
·预防性局部放疗 | 第13-14页 |
·预防性局部放疗与药物治疗联合应用 | 第14页 |
·基因治疗 | 第14页 |
·理疗 | 第14页 |
·手术切除 | 第14-15页 |
2. 中医研究 | 第15-18页 |
·中医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5页 |
·血瘀证的诊断标准 | 第15页 |
·血瘀证的治疗方法 | 第15页 |
·血瘀证的治疗沿革及发展 | 第15-16页 |
·中医药预防THA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 | 第16-18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8-31页 |
1.一般资料 | 第18-19页 |
·纳入标准 | 第18页 |
·分型标准 | 第18页 |
·诊断依据 | 第18页 |
·鉴别诊断 | 第18页 |
·排除标准 | 第18-19页 |
·终止临床试验标准 | 第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方案 | 第19页 |
·病例数的确定 | 第19页 |
·分组 | 第19页 |
·实验方法 | 第19页 |
·指标观察 | 第19-20页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0页 |
·结果及数据分析处理 | 第20页 |
3 临床资料 | 第20-23页 |
·病例来源 | 第20页 |
·一般资料 | 第20-21页 |
·治疗各组均衡性比较 | 第21-23页 |
4 临床观察结果与分析 | 第23-27页 |
·异位骨化发生率的比较 | 第23-24页 |
·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第24-25页 |
·胃肠反应发生率比较 | 第25页 |
·其它并发症情况 | 第25-27页 |
5 讨论 | 第27-31页 |
·异位骨化的发病率及相关相关危险因素 | 第27页 |
·自拟骨一方预防异位骨化的可能机制 | 第27-29页 |
·自拟骨一方预防异位骨化的优点及并发症 | 第29页 |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29-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6页 |
附录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