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1 魏晋文化心理与刘勰思想探析 | 第11-25页 |
·主体的确立与魏晋文化心理问题 | 第11-21页 |
·镜子阶段:儒道文化不同取向的心理基础 | 第11-14页 |
·儒学意识形态的确立与主体建构 | 第14-18页 |
·语言的虚幻性与魏晋文化心理 | 第18-21页 |
·儒学意识形态幻象与刘勰思想 | 第21-25页 |
·儒学意识形态的不可消逝性 | 第21-22页 |
·刘勰思想探析 | 第22-25页 |
2 本体的缺失:刘勰的原道思想 | 第25-38页 |
·本体反思:不可能的实在与道 | 第25-32页 |
·缺席的在场:实在与道的存在状态 | 第25-27页 |
·无言之真:非语言的存在 | 第27-30页 |
·遭遇实在与道:梦 | 第30-32页 |
·刘勰的文学起源论 | 第32-38页 |
·文之为德 | 第32-34页 |
·人文之元 | 第34-35页 |
·文源于道:言语源于存在的缺失 | 第35-38页 |
3 他者的权威:刘勰的征圣与宗经思想 | 第38-52页 |
·魔鬼他者与刘勰的征圣思想 | 第38-44页 |
·万能的圣人与他者 | 第38-41页 |
·征圣与主体间的辩证法 | 第41-44页 |
·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刘勰的宗经思想 | 第44-49页 |
·经:他者的话语 | 第44-46页 |
·经:超验的能指 | 第46-49页 |
·缝合点:正纬与辨骚的立论基点及文之枢纽的局限性与拉康理论的悲剧性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