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抗震结构变形与耗能的破坏准则探讨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引言 | 第9页 |
·抗震结构破坏准则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 第9-11页 |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2 破坏准则概述 | 第13-19页 |
·单参数破坏准则 | 第13-14页 |
·强度破坏准则 | 第13页 |
·变形破坏准则 | 第13-14页 |
·能量破坏准则 | 第14页 |
·变形和能量双重破坏准则(双参数破坏准则) | 第14-17页 |
·Park-Ang 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 | 第14-15页 |
·牛荻涛提出的双指标模型 | 第15页 |
·双参数中参数的计算 | 第15-16页 |
·损伤指数DM | 第16-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9页 |
3 滞回耗能及输入能的计算原理和程序编制 | 第19-33页 |
·地震波作用下框架杆系模型能量方程的建立 | 第19-22页 |
·结构的总输入能方程 | 第20页 |
·结构的滞回耗能方程 | 第20-22页 |
·能量方程的求解 | 第22-23页 |
·输入能增量 | 第22页 |
·滞回耗能增量 | 第22-23页 |
·结构总的输入能及滞回耗能 | 第23页 |
·能量计算程序 | 第23-32页 |
·程序编写语言说明 | 第24-27页 |
·程序数据处理 | 第27页 |
·程序计算处理 | 第27-28页 |
·界面操作说明 | 第28-31页 |
·程序结果验证 | 第31-32页 |
·程序应用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概述 | 第33-41页 |
·结构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结构的恢复力模型 | 第34-36页 |
·塑性铰定义 | 第36-37页 |
·地震波选取方法 | 第37-38页 |
·时程分析中判断结构破坏指标讨论 | 第38-39页 |
·结构动力反应分析步骤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5 框架结构模型的选取及算例分析 | 第41-69页 |
·结构模型的选取与设计 | 第41-42页 |
·杆系模型的动力时程分析 | 第42-44页 |
·地震波的调幅 | 第42-43页 |
·地震波分类 | 第43页 |
·选定的地震动 | 第43-44页 |
·不同持时波作用下耗能对比 | 第44-57页 |
·构件耗能对比 | 第46-56页 |
·结构耗能时程对比 | 第56-57页 |
·破坏准则讨论 | 第57-68页 |
·结构位移反应分析 | 第57-58页 |
·结构能量反应分析 | 第58-62页 |
·双指标破坏准则 | 第62-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 | 第77-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