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以南京市郊区为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基本概念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第12-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论文框架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居住用地适宜性内涵 | 第15-16页 |
·居住用地适宜性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17-19页 |
·适宜性评价方法 | 第19-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21-29页 |
·区位论 | 第21-24页 |
·区位 | 第21页 |
·区位理论 | 第21-22页 |
·住宅区位论 | 第22-24页 |
·生态学理论 | 第24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缘起与内涵 | 第24-25页 |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 第25页 |
·城市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25-29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区位理论在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生态学理论在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9-37页 |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29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9-34页 |
·自然条件 | 第30-31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1-32页 |
·生态环境条件 | 第32-34页 |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 第34-37页 |
·形态法 | 第34页 |
·因素叠加法 | 第34页 |
·线性组合法与非线性因子组合法 | 第34-35页 |
·逻辑规则组合法 | 第35-37页 |
第五章 南京市郊区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 | 第37-57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37-38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 第38-40页 |
·实证研究 | 第40-57页 |
·单要素评价 | 第40-53页 |
·综合评价 | 第53-55页 |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居住用地评价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7-59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7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57-58页 |
·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