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导言 | 第10-19页 |
一、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1-17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7页 |
四、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 | 第17-19页 |
第一章 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概况 | 第19-54页 |
第一节 人口较少民族分布 | 第19-27页 |
一、地理分布 | 第20-26页 |
二、行政分布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简史 | 第27-44页 |
一、解放以前发展状况 | 第28-37页 |
二、解放以后至今的发展概况 | 第37-44页 |
第三节 人口较少民族贫困现状与成因 | 第44-54页 |
一、贫困的概念与贫困类型划分标准 | 第44-46页 |
二、人口较少民族贫困现状 | 第46-48页 |
三、人口较少民族贫困类型 | 第48-50页 |
四、人口较少民族贫困溯源 | 第50-54页 |
第二章 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开发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 第54-66页 |
第一节 制定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开发政策的理论依据 | 第54-56页 |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基本原则 | 第54页 |
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 第54-55页 |
三、发展民族经济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 第55-56页 |
第二节 不同时期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开发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实施效果 | 第56-66页 |
一、人口较少民族概念正式提出来之前的扶贫开发政策综述 | 第56-60页 |
二、人口较少民族概念提出来之后的扶贫开发政策综述 | 第60-66页 |
第三章 个案研究:毛南族扶贫开发政策实施与成效评估 | 第66-83页 |
第一节 选择毛南族作为个案的原因 | 第67-69页 |
一、社会形态发育程度的代表性 | 第67-68页 |
二、民族自然地理分布的代表性 | 第68页 |
三、民族自治与国家级贫困的双重代表性 | 第68-69页 |
第二节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 第69-73页 |
一、实施方法 | 第69-70页 |
二、实施成效 | 第70-72页 |
三、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综合评价 | 第72-73页 |
第三节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扶贫 | 第73-79页 |
一、项目实施村基本情况 | 第74-75页 |
二、规划实施情况 | 第75-79页 |
第四节 毛南族扶贫开发政策实施所得到的启示 | 第79-83页 |
一、扶贫开发需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 第79-80页 |
二、扶贫开发决策需要强调科学性和针对性 | 第80-83页 |
第四章 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开发政策与实践的未来取向 | 第83-88页 |
第一节 完善政策体系与落实监管机制 | 第83-85页 |
一、加强理论研究,提高政策制定水平 | 第83-84页 |
二、严格对政策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 | 第84-85页 |
第二节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 第85-88页 |
一、政府进一步扶持必不可少 | 第85-86页 |
二、推行以富民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发展政策和战略 | 第86页 |
三、特色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