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中华孝敬文化概述及发展路径选择的理论基础与参考依据 | 第20-33页 |
2.1 中华孝敬文化相关概述 | 第20-24页 |
2.1.1 孝敬文化与孝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 第20-21页 |
2.1.2 中华孝敬文化产生的渊源 | 第21-22页 |
2.1.3 中华孝敬文化的历史地位 | 第22-23页 |
2.1.4 中华孝敬文化的当代价值 | 第23-24页 |
2.2 马克思主义为孝敬文化发展路径选择提供的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2.2.1 文化发展的制度保障理论 | 第25页 |
2.2.2 文化发展的法律保障理论 | 第25-26页 |
2.2.3 文化发展的教育途径理论 | 第26-27页 |
2.2.4 文化发展的传播途径理论 | 第27-28页 |
2.2.5 关于精神生产的理论 | 第28-29页 |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路径参考依据 | 第29-31页 |
2.3.1 文化发展战略思想 | 第29-30页 |
2.3.2 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参考 | 第30页 |
2.3.3 文化发展要综合统筹与多措并举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不同历史时期孝敬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33-47页 |
3.1 孝敬文化发展路径选择的历史脉络梳理 | 第33-41页 |
3.1.1 商周时期“孝”的源起与发展 | 第33-34页 |
3.1.2 先秦儒家依靠儒者扬孝道 | 第34-36页 |
3.1.3 秦汉时期孝敬文化地位确立的路径 | 第36-37页 |
3.1.4 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敬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37-38页 |
3.1.5 隋唐至清朝时期孝敬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38-40页 |
3.1.6 近代孝敬文化在批判中曲折发展 | 第40页 |
3.1.7 1949年至今孝敬文化的发展 | 第40-41页 |
3.2 新时代中华孝敬文化发展概述 | 第41-46页 |
3.2.1 新时代中华孝敬文化的主要内容 | 第42-43页 |
3.2.2 新时代中华孝敬文化发展路径的特征 | 第43-45页 |
3.2.3 新时代中华孝敬文化发展路径选择的原则 | 第45-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新时代中华孝敬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47-55页 |
4.1 新时代中华孝敬文化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 第47-51页 |
4.1.1 孝敬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地位较弱 | 第47-48页 |
4.1.2 孝敬文化的道德引领力较弱 | 第48页 |
4.1.3 孝敬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 第48-49页 |
4.1.4 传统孝敬观念自身具有局限性 | 第49-50页 |
4.1.5 孝敬文化“走出去”困难重重 | 第50-51页 |
4.2 新时代中华孝敬文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1-54页 |
4.2.1 对孝敬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认识不清 | 第51页 |
4.2.2 社会中孝敬文化教育的淡化 | 第51-52页 |
4.2.3 孝敬文化发展制度与法律不健全 | 第52-53页 |
4.2.4 人口老龄化给孝敬文化带来巨大压力 | 第53页 |
4.2.5 多元文化对孝敬文化发展造成冲击 | 第53-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新时代中华孝敬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55-69页 |
5.1 加强孝敬文化舆论宣传,打造孝敬文化发展氛围 | 第55-57页 |
5.1.1 以国家宣传为主要途径 | 第55-56页 |
5.1.2 发挥孝老敬亲模范的带头作用 | 第56-57页 |
5.2 引导孝敬文化自觉,促进良好家风家训建设 | 第57-59页 |
5.2.1 深刻阐释孝敬文化的时代内涵 | 第57-58页 |
5.2.2 首在加强孝德教育 | 第58页 |
5.2.3 重在敬老悦老 | 第58-59页 |
5.2.4 积极将孝敬文化融入家风家训 | 第59页 |
5.3 完善孝敬文化制度与法律保障体系 | 第59-62页 |
5.3.1 完善孝敬文化法律体系 | 第60页 |
5.3.2 抑制不孝行为,德法共建和谐社会 | 第60-61页 |
5.3.3 健全孝养老人的社会保障机制 | 第61-62页 |
5.4 创新孝敬文化产品,大力发展孝敬文化产业 | 第62-64页 |
5.4.1 以科技手段保护孝敬文化遗产 | 第62-63页 |
5.4.2 大力进行孝敬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 第63页 |
5.4.3 丰富与发展孝敬文化产业 | 第63-64页 |
5.5 以“文化养老”推动孝敬美德的弘扬 | 第64-66页 |
5.5.1 以“文化养老”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 第65页 |
5.5.2 积极践行“文化养老” | 第65-66页 |
5.6 实施新时代中华孝敬文化“走出去”战略 | 第66-68页 |
5.6.1 增强文化自信与国际社会对孝敬文化的认同 | 第66-67页 |
5.6.2 创新孝敬文化传播形式 | 第67页 |
5.6.3 把握“一带一路”机遇 | 第67-6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