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过失犯罪研究
|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前言 | 第10-12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安排 | 第11-12页 |
| 2 业务过失犯罪概述 | 第12-17页 |
| ·刑法上的"业务"与业务过失犯罪 | 第12-15页 |
| ·业务是否限于合法的事务 | 第12-13页 |
| ·业务是否具有危险性 | 第13页 |
| ·业务的其他性质 | 第13-15页 |
| ·业务过失犯罪与普通过失犯罪 | 第15-17页 |
| 3 业务过失犯罪中的注意义务与注意能力 | 第17-35页 |
| ·注意义务 | 第17-24页 |
| ·注意义务的概念和内容 | 第17-20页 |
| ·结果预见义务与结果回避义务 | 第20-22页 |
| ·注意义务的来源与确定 | 第22-24页 |
| ·注意能力 | 第24-30页 |
| ·注意能力的含义 | 第25-27页 |
| ·注意能力的判断 | 第27-30页 |
| ·注意义务与注意能力的关系 | 第30-33页 |
| ·专家模式、超越承担过失、无知犯罪 | 第33-35页 |
| 4 业务过失犯罪的特征 | 第35-42页 |
| ·业务过失犯罪的主体特征 | 第35-37页 |
| ·业务人员 | 第35-36页 |
| ·业务人员与特殊主体 | 第36-37页 |
| ·业务过失犯罪的主观特征 | 第37-39页 |
| ·疏忽大意 | 第37-38页 |
| ·过于自信 | 第38-39页 |
| ·业务过失犯罪的客观特征 | 第39-42页 |
| ·行为特征 | 第39-40页 |
| ·结果特征 | 第40-42页 |
| 5 业务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 | 第42-51页 |
| ·业务过失犯罪负担刑事责任的根据 | 第42页 |
| ·主观根据 | 第42页 |
| ·客观根据 | 第42页 |
| ·容许的危险理论与信赖原则 | 第42-47页 |
| ·容许的危险理论 | 第42-45页 |
| ·信赖原则 | 第45-47页 |
| ·业务过失犯罪的处罚 | 第47-51页 |
| ·一般原则 | 第47页 |
| ·业务过失犯罪的处罚 | 第47-51页 |
| 6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