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森林文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森林文化与人类文明进程的关系理论 | 第13-14页 |
·生态文明建设论 | 第14页 |
·研究架构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森林文化中的文化内涵与文化表达 | 第17-27页 |
·森林文化的特点与内涵 | 第17页 |
·森林文化与其它文化的相互关系 | 第17-23页 |
·相互交叉的文化 | 第17-21页 |
·引伸而来的文化 | 第21-23页 |
·森林文化中的文化结构的表达 | 第23-27页 |
·物质文化表达 | 第23-24页 |
·精神文化表达 | 第24-25页 |
·制度文化表达 | 第25页 |
·行为文化表达 | 第25页 |
·森林文化结构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25-27页 |
3 森林文化的渊源及森林文化发展阶段划分 | 第27-42页 |
·森林文化阶段的划分 | 第27-29页 |
·划分的目的、依据与原则 | 第27页 |
·森林文化的发展时期与阶段 | 第27-29页 |
·形成期的森林文化(史前的发生—秦汉时期) | 第29-34页 |
·森林文化的渊源(木器时代—石器时代) | 第29-31页 |
·森林文化的萌芽(殷商—西周) | 第31-33页 |
·森林文化的形成(西周—汉代) | 第33-34页 |
·发展期的森林文化(汉—隋唐—两宋) | 第34-37页 |
·繁荣期的森林文化(明清时期) | 第37-38页 |
·论"游道" | 第37-38页 |
·森林旅游文化向纵深发展 | 第38页 |
·走向近现代的森林文化(20世纪至今) | 第38-42页 |
·森林公园体系的建立 | 第39页 |
·生态文学的出现 | 第39页 |
·园林艺术的放逐 | 第39-40页 |
·生态伦理道德的提出 | 第40页 |
·大众森林旅游时代的到来 | 第40-42页 |
4 湖南森林公园森林文化特征分析及其量化研究 | 第42-58页 |
·湖南地域代表性森林公园及其森林文化分析 | 第42-53页 |
·湘西北 | 第42-44页 |
·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 | 第42-43页 |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 第43-44页 |
·湘北——夹山国家森林公园 | 第44-46页 |
·湘东——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 | 第46-47页 |
·湘南 | 第47-49页 |
·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 | 第47-48页 |
·莽山国家森林公园 | 第48-49页 |
·湘西南——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 | 第49-50页 |
·湘中——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 | 第50-51页 |
·湖南森林公园森林文化特征总结 | 第51-53页 |
·湖南森林公园森林文化量化研究 | 第53-58页 |
·森林文化等级标准设定 | 第53页 |
·森林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3-55页 |
·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55-56页 |
·湖南省森林公园森林文化水平评价 | 第56-58页 |
5 弘扬森林文化传统 | 第58-64页 |
·"山借人名"、"木得余润"——自然和人文的融合 | 第58-59页 |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森林文化的核心内涵 | 第59-60页 |
·发挥湖南森林公园森林文化的优势 | 第60-61页 |
·推进湖南(森林公园)森林文化的可持续开发与建设 | 第61-64页 |
·推进森林文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61-62页 |
·森林公园森林文化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