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涂料工业论文--专用漆料论文

含氟聚合物的合成及其作为生物防污涂层的应用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43页
   ·舰船防污涂料的发展过程的概述第18-35页
     ·海洋生物的附着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第18-20页
     ·防污涂料的发展历史第20-25页
       ·传统防污涂料第20-22页
       ·新型防污涂料第22-25页
     ·含氟聚合物防污涂层的研究进展第25-35页
       ·含氟聚合物涂层的防污原理第25页
       ·含氟聚合物涂层的类型第25-35页
         ·表面氟化的聚合物涂层第25-26页
         ·含氟基团改性的低表面能有机硅聚合物涂层第26-27页
         ·液晶性氟化聚合物涂层第27-30页
         ·自组装型刷状含氟聚合物涂层第30-31页
         ·紫外光固化含氟聚合物涂层第31-33页
         ·两亲性含氟聚合物涂层第33-35页
     ·低表面能氟碳树脂防污涂料的设计思路第35页
   ·研究目的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43页
第二章 新型交联的含全氟烷烃取代的苯乙烯单元的功能性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抗生物污损上的应用第43-67页
   ·含氟聚合物作为防污涂层的研究概述第43页
   ·含全氟烷烃取代的苯乙烯为侧链的功能性聚合物的的设计思路第43-45页
     ·含氟聚合物的设计第44-45页
   ·新型含全氟烷基侧链的交联聚合物的合成第45-50页
     ·化合物1的合成第46-47页
     ·化合物2的合成第47-49页
     ·化合物3的合成第49页
     ·含全氟烷基侧链的交联聚合物的合成第49-50页
   ·聚合物涂层的制备第50页
   ·接触角测试第50页
   ·XPS测试第50页
   ·抑菌性的测试第50页
   ·室内挂板实验第50-51页
   ·结果与讨论第51-58页
     ·含氟聚合物的表征第51-53页
     ·TGA测试结果及分析第53-54页
     ·接触角测试第54-55页
     ·XPS分析第55-56页
     ·生物防污测试第56-58页
   ·典型实验步骤第58-63页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58-59页
     ·化合物1的制备第59页
     ·化合物2的制备第59-60页
     ·化合物3的制备第60-61页
     ·聚合物4的制备第61-62页
     ·目标分子的制备第62页
     ·培养基的配制第62页
     ·菌悬液的制备第62-63页
     ·藻液的培养第63页
   ·本章小结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第三章 含全氟聚醚链和聚乙二醇单元的新型两亲性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抗海生物污损上的应用第67-85页
   ·引言第67页
   ·含全氟聚醚链和聚乙二醇单元的新型两亲性聚合物的设计思路第67-68页
   ·新型两亲性聚合物的合成第68-69页
   ·金属表面聚合物薄膜的制备第69-70页
   ·接触角测试第70页
   ·XPS测试第70页
   ·抑菌性的测试第70页
   ·室内挂板实验第70-71页
   ·结果与讨论第71-76页
     ·自由基共聚第71-72页
     ·XPS分析第72-73页
     ·接触角测试和表面自由能的计算第73-74页
     ·TGA分析第74-75页
     ·生物防污测试第75-76页
   ·典型实验步骤第76-81页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76-77页
     ·化合物1的合成第77-78页
     ·化合物2的合成第78页
     ·化合物3的合成第78-79页
     ·化合物4的合成第79-80页
     ·化合物5的合成第80页
     ·培养基的配制第80页
     ·菌悬液的制备第80-81页
     ·藻液的培养第81页
   ·本章小结第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第四章 两亲性自组装膜的制备及其在抗海生物污损上的应用第85-107页
   ·分子自组装膜概述第85-86页
     ·烷基硫醇类SAMs第85-86页
       ·烷基硫醇类SAMs的潜在优势第86页
       ·烷基硫醇与金属底材的结合机理第86页
   ·两亲性硫醇自组装膜的设计思路第86-88页
   ·新型两亲性硫醇的合成第88页
   ·自组装单分子膜的制备第88-89页
   ·掠角反射吸收红外光谱测试(GA-FTIR)第89页
   ·XPS测试第89页
   ·接触角测试第89页
   ·抑菌性的测试第89-90页
   ·室内挂板实验第90页
   ·结果与讨论第90-95页
     ·GA-FTIR分析第90-91页
     ·XPS分析第91-92页
     ·接触角测试第92-93页
     ·生物防污测试第93-95页
   ·典型实验步骤第95-102页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95-96页
     ·化合物2的合成第96-97页
     ·化合物3的合成第97页
     ·化合物4的合成第97-98页
     ·化合物5的合成第98-99页
     ·化合物6的合成第99-100页
     ·化合物7的合成第100-101页
     ·化合物8的合成第101-102页
     ·培养基的配制第102页
     ·菌悬液的制备第102页
     ·藻液的培养第102页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7页
第五章 含磷酰胆碱(PC)和全氟聚醚(PFPE)单元的新型仿生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抗生物污损上的应用第107-132页
   ·前言第107-108页
   ·含磷酰胆碱(PC)和全氟聚醚(PFPE)单元新型仿生聚合物的设计思路第108页
   ·新型仿生聚合物的合成第108-110页
   ·聚合物涂层的制备第110页
   ·接触角测试第110页
   ·抑菌性测试第110页
   ·室内挂板实验第110-111页
   ·结果与讨论第111-123页
     ·单体3和7的结构表征第111-113页
     ·目标聚合物8的制备工艺第113-114页
       ·聚合方法和加料方式第113页
       ·引发剂的选择第113页
       ·乳化剂的选择第113-114页
     ·乳液的粒度测试第114-115页
     ·乳液的稳定性测试第115-116页
     ·目标聚合物8的IR测试结果及分析第116-117页
     ·目标聚合物8的热性能分析(DSC,TG曲线)第117-119页
     ·接触角测定第119-120页
     ·抑菌圈测定第120-122页
     ·抗硅藻吸附实验第122-123页
   ·典型实验步骤第123-128页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123-124页
     ·化合物3的合成第124页
     ·化合物4的合成第124-125页
     ·化合物5的合成第125页
     ·化合物6的合成第125页
     ·化合物7的合成第125-126页
     ·化合物8的合成第126-127页
     ·培养基的配制第127页
     ·菌悬液的制备第127页
     ·藻液的培养第127-128页
   ·本章小结第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2页
第六章 无毒防污剂的合成及防污涂料的摸索第132-148页
   ·概述第132页
   ·无毒防污剂的选择第132-134页
   ·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MI和CMI的合成第134页
   ·树脂成膜物的选择第134-135页
   ·防污涂料的设计第135-136页
     ·防污涂料的配方设计思路第135-136页
     ·防污涂料的制备第136页
   ·试验方法的选择第136页
   ·实验地点的选择第136页
   ·结果与讨论第136-141页
     ·接触角测定二硫代化合物2的合成第136-137页
     ·酰胺3的合成第137页
     ·海上挂板防污性能的比较第137-141页
       ·空白样板,防污涂料AF-1与AF-2样板防污性能分析第137-140页
       ·防污涂料AF-3,AF-4和AF-5样板防污性能比较分析第140-141页
     ·大气暴晒对防污涂料性能的影响第141页
   ·典型实验步骤第141-145页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141-142页
     ·化合物1的合成第142页
     ·化合物2的合成第142-143页
     ·化合物3的合成第143页
     ·化合物4的合成第143-144页
     ·样板试片的制备第144页
     ·涂料配方第144-145页
   ·本章小结第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48页
第七章 结论第148-15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50-151页
致谢第151-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纳米管/Lyocell纤维的研制及其应用初探
下一篇:含吲哚-2-酮结构分散染料的合成和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