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 第1节 导电聚合物概述 | 第13-16页 |
| ·导电聚合物的发现和发展 | 第13-15页 |
| ·导电聚合物简介 | 第15-16页 |
| 第2节 半导体纳米晶概述 | 第16-20页 |
| ·半导体纳米晶的性质 | 第17-19页 |
| ·半导体纳米晶制备方法 | 第19-20页 |
| 第3节 导电聚合物/无机纳米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和现状 | 第20-22页 |
| ·导电聚合物与无机纳米晶的复合优势 | 第20-21页 |
|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1-22页 |
| ·导电聚合物/无机纳米晶复合材料的应用 | 第22页 |
| 第4节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及与方法 | 第22-25页 |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2-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 第2章 MEH-PPV/PbS量子点的能量转移 | 第25-50页 |
| 第1节 引言 | 第25-28页 |
| ·MEH-PPV/PbS量子点复合材料研究概况 | 第25-26页 |
| ·能量转移概述 | 第26-27页 |
| ·内容和目的 | 第27-28页 |
| 第2节 制备过程 | 第28-30页 |
| ·实验试剂 | 第28页 |
| ·仪器和设备 | 第28-29页 |
| ·实验步骤 | 第29-30页 |
| 第3节 测试和表征 | 第30-34页 |
| ·反应6分钟时产物的XRD检测 | 第30-31页 |
| ·准原位吸收谱和荧光谱 | 第31-34页 |
| 第4节 球形PbS量子点计算模型 | 第34-48页 |
| ·有限深势阱情况下能级理论的推导 | 第35-47页 |
| ·计算结果 | 第47-48页 |
| 第5节 分析与讨论 | 第48-49页 |
| 第6节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3章 PbS纳米线和纳米点生长的原位透射谱分析 | 第50-67页 |
| 第1节 引言 | 第50-54页 |
| ·液相拧制合成和生长机理 | 第50-52页 |
| ·模板控制合成机理 | 第52-53页 |
| ·前人的实验结果和我们研究的意义 | 第53-54页 |
| 第2节 实验部分 | 第54-57页 |
| ·实验设计 | 第54-55页 |
| ·实验试剂 | 第55页 |
| ·仪器和设备 | 第55-56页 |
| ·实验步骤 | 第56-57页 |
| 第3节 结果与分析 | 第57-65页 |
| ·PbS纳米线生长的演化吸收谱 | 第57-63页 |
| ·PbS纳米点生长的演化吸收谱 | 第63-65页 |
| 第4节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第4章 MEH-PPV/InP量子点及器件的制备与表征 | 第67-83页 |
| 第1节 InP量子点研究进展 | 第67-69页 |
| ·InP纳米晶研究概述 | 第67-68页 |
| ·InP的基本性质 | 第68-69页 |
| ·目的与方法 | 第69页 |
| 第2节 InP量了点的合成与表征 | 第69-76页 |
| ·实验部分 | 第69-74页 |
| ·InP量子点的表征和讨论 | 第74-76页 |
| 第3节 MEH-PPV/InP量子点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76-77页 |
| ·复合 | 第76-77页 |
| ·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77页 |
| 第4节 MEH-PPV/InP量子点复合材料器件的加工与表征 | 第77-82页 |
| ·器件结构 | 第77-78页 |
| ·器件加工过程和步骤 | 第78-80页 |
| ·复合材料器件的表征 | 第80-82页 |
| 第5节 本章小节 | 第82-83页 |
| 第5章 MEH-PPV/InP量子点复合材料的渡越时间分析 | 第83-105页 |
| 第1节 引言 | 第83-91页 |
| ·导电聚合物中的载流子迁移和迁移率 | 第83-84页 |
| ·导电聚合物中迁移率的测量 | 第84-87页 |
| ·非晶体系载流子迁移的理论模型 | 第87-90页 |
| ·意义、目的和创新点 | 第90-91页 |
| 第2节 渡越时间技术装置要求和检测技巧 | 第91-98页 |
| ·检测电路和装置 | 第91页 |
| ·渡越时间检测的基本要求 | 第91-92页 |
| ·渡越时间检测实际操作中的要求和技巧 | 第92-98页 |
| 第3节、渡越时间检测结果和分析 | 第98-103页 |
| ·MEH-PPV薄膜的渡越时间检测结果 | 第98-101页 |
| ·MEH-PPV/InP薄膜的渡越时间结果 | 第101-103页 |
| 第4节 本章小节 | 第103-105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5-108页 |
| 第1节 全文总结 | 第105-106页 |
| 第2节 展望 | 第106-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16页 |
| 致谢 | 第116-117页 |
| 个人简历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