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郑州会议述论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4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7-9页 |
(二) 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三) 创新之处 | 第10-1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五) 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一、两次郑州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 第14-31页 |
(一) 严峻的国际环境 | 第14-18页 |
1. “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 第14-16页 |
2. 苏联挟制中国自由发展 | 第16-18页 |
(二) 复杂的国内形势 | 第18-26页 |
1. “左”倾思想滋生 | 第19-23页 |
2. “三面红旗”下的狂热 | 第23-26页 |
(三) 极端“左”倾的河南 | 第26-31页 |
1. 河南“左”倾错误的“典范”性 | 第26-29页 |
2. 以政治斗争推动“左”倾错误泛滥 | 第29-31页 |
二、两次郑州会议的主要内容 | 第31-44页 |
(一) 第一次郑州会议 | 第31-38页 |
1. 给头脑过热的高级领导干部“降温” | 第31-33页 |
2. 纠正急于过渡的倾向 | 第33-34页 |
3. 强调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 第34-37页 |
4. 重新评价资产阶级法权 | 第37-38页 |
(二) 第二次郑州会议 | 第38-44页 |
1. 肯定生产队所有制 | 第40-41页 |
2. 重申价值法则 | 第41-43页 |
3. 制定人民公社的政策原则 | 第43-44页 |
三、两次郑州会议评析 | 第44-58页 |
(一) 两次郑州会议的历史意义 | 第44-50页 |
1. 提出了若干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思想 | 第44-48页 |
2. 纠“左”取得了初步成效 | 第48-50页 |
(二) 两次郑州会议的历史局限性 | 第50-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