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页 |
一、《李双双小传》的版本变迁及文本修改 | 第8-18页 |
〈一〉、初刊本到初版本的诸多变化 | 第10-16页 |
1、喜旺形象的大幅度提高 | 第10-12页 |
〈1〉喜旺性格在删减、假借中走向完善、 | 第10-12页 |
〈2〉移花接木,弱化矛盾,凸显喜旺形象 | 第12页 |
2、大跃进的狂热展示到削减 | 第12-14页 |
3、矛盾的尖锐到弱化 | 第14-16页 |
〈1〉阶级话语走向弱化 | 第14-15页 |
〈2〉斗争冲突走向弱化 | 第15-16页 |
〈二〉、诸多版本,不变的内涵——妇女解放及发挥妇女劳动力 | 第16-18页 |
二、从小说到电影剧本的深层转换 | 第18-33页 |
〈一〉、李双双的成长起点发生变化 | 第19-20页 |
〈二〉、扩大了先进与落后斗争的范围 | 第20-27页 |
1、双双与喜旺的斗争多重化 | 第21-24页 |
2、双双与金樵、孙有的斗争 | 第24-25页 |
3、双双和王大凤的斗争 | 第25-26页 |
4、双双和孙有婆的斗争 | 第26-27页 |
〈三〉、增添了桂英和二春的喜剧恋爱 | 第27-28页 |
〈四〉从小说到电影的生活转变 | 第28-33页 |
1、生活化气息更加浓厚 | 第29-30页 |
2、语言更加口语化和生动化 | 第30-31页 |
3、美学层面上真善美的宣扬 | 第31-32页 |
4、发挥了视觉艺术的特长 | 第32-33页 |
三、由电影剧本到各种剧种的多种尝试 | 第33-41页 |
〈一〉豫剧 | 第34-37页 |
1、场景镜头的精确选择 | 第34-35页 |
2、发挥了豫剧唱词优美、通俗易懂的自身优势 | 第35-37页 |
〈二〉中篇弹词 | 第37-39页 |
1、喜旺形象更加具体化 | 第37-38页 |
2、喜剧化情节的大喷发 | 第38-39页 |
〈三〉其他剧种 | 第39-41页 |
四、《李双双小传》改编后的普及与传播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