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混合选择群体结合多途径进行玉米开花调控的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12-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3页
    1.1 控制双亲授粉的混合选择法第13页
    1.2 玉米开花的遗传机理解析第13-15页
    1.3 测序技术的发展应用第15-17页
        1.3.1 第一代测序技术第15-16页
        1.3.2 第二代测序技术第16页
        1.3.3 第三代测序技术第16-17页
    1.4 混合样本分析法第17-18页
    1.5 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第18-19页
    1.6 关联分析第19页
    1.7 选择信号分析第19-21页
    1.8 立题依据第21-22页
    1.9 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二章 利用Pop32改良世代玉米群体进行开花基因的挖掘第23-41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3-27页
        2.1.1 Pop32 不同人工选择世代田间表型鉴定第23页
        2.1.2 Pop32 不同改良世代温室培养第23-24页
        2.1.3 DNA混池测序第24页
        2.1.4 ΔSNP index计算第24页
        2.1.5 180-bp knob计算第24-25页
        2.1.6 玉米转录组数据获取与分析第25页
        2.1.7 共表达网络构建第25-26页
        2.1.8 组织特异性模块鉴定第26页
        2.1.9 功能注释第26-27页
        2.1.10 玉米开花相关模块的鉴定第27页
        2.1.11 基因互作网络的构建第27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7-38页
        2.2.1 测序质量评估第27-29页
        2.2.2 测序数据统计第29页
        2.2.3 Pop32不同改良世代表型的鉴定和180-bp knob计算第29-30页
        2.2.4 Pop32群体的基因型分析第30-31页
        2.2.5 利用BSA方法挖掘候选改良基因第31-33页
        2.2.6 组织特异性模块鉴定第33页
        2.2.7 组织特异性模块的富集分析第33-38页
    2.3 讨论第38-41页
        2.3.1 Pop32 群体的混合选择改良和开花遗传机理解析第38-39页
        2.3.2 180-bp染色体结丰度分析第39页
        2.3.3 BSA挖掘候选基因分析第39-40页
        2.3.4 候选改良基因的共表达网络构建第40-41页
第三章 基于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检测进行开花基因挖掘第41-50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1-42页
        3.1.1 获取温带和热带玉米自交系基因型数据第41页
        3.1.2 温热带玉米群体间FST选择信号计算第41页
        3.1.3 温热带玉米群体间XP-EHH选择信号的计算第41-42页
        3.1.4 候选改良基因的鉴定和功能注释第42页
        3.1.5 候选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第42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2-48页
        3.2.1 温热带玉米群体全基因组变异分析第42-43页
        3.2.2 温带和热带玉米群体的主成分分析第43-44页
        3.2.3 FST值选择信号计算结果第44-45页
        3.2.4 温热带玉米群体间XP-EHH分析结果第45页
        3.2.5 候选基因的GO富集分析和功能挖掘第45-48页
    3.3 讨论第48-50页
        3.3.1 温热带玉米基因组变异分析第48页
        3.3.2 FST和 XP-EHH的计算原理第48页
        3.3.3 选择信号检测结果的评价第48-50页
第四章 候选开花基因的关联分析和表达验证第50-59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0-53页
        4.1.1 189份玉米自交系开花期鉴定第50页
        4.1.2 189份玉米自交系基因型数据获取第50页
        4.1.3 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第50页
        4.1.4 RNA-seq计算候选基因表达量第50-51页
        4.1.5 植株材料第51页
        4.1.6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51页
        4.1.7 植物总RNA的提取、纯化、质量检测第51-53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3-57页
        4.2.1 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第53-55页
        4.2.2 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第55-57页
    4.3 讨论第57-59页
        4.3.1 候选基因的开花期性状关联分析第57页
        4.3.2 候选开花基因的表达分析第57-59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9页
附录第69-76页
致谢第76-77页
作者简历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豆苗期耐盐基因GmSALT3标记开发利用及出苗期耐盐QTL发掘
下一篇:褪黑素对温度胁迫下茶树生理代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