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变态心理学、病态心理学、超意识心理学论文

黑暗三联征与生命意义感--道德同一性与领悟社会支持的作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1页
    第一节 黑暗三联征的文献综述第11-16页
        一 黑暗三联征概念介绍第11-12页
        二 黑暗三联征的测量第12-13页
        三 黑暗三联征的性别差异及特性第13-14页
        四 黑暗三联征与道德同一性第14-15页
        五 黑暗三联征与领悟社会支持第15页
        六 黑暗三联征与生命意义感第15-16页
    第二节 生命意义感研究第16-21页
        一 生命意义感的内涵第16-17页
        二 生命意义感的测量第17页
        三 生命意义感的年龄差异第17-18页
        四 生命意义感的文化差异第18页
        五 生命意义感与领悟社会支持第18-19页
        六 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第19-21页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目的及意义第21-24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21-22页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第22页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第22-23页
    第四节 研究假设第23-24页
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24-27页
    第一节 研究对象第24页
    第二节 研究工具第24-26页
        一 黑暗三联征量表中文版(DD)第24-25页
        二 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MLQ)第25页
        三 道德同一性调查问卷中文版(MIM)第25页
        四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第25-26页
    第三节 研究过程第26-27页
第四章 研究结果第27-39页
    第一节 各变量总体情况第27页
    第二节 各变量的性别差异检验第27-28页
    第三节 各变量在不同教育水平群体间差异检验第28-29页
    第四节 高、低黑暗三联征水平的被试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检验第29-30页
    第五节 黑暗三联征与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第30-31页
    第六节 不同性别群体间各变量的相关分析及性别的调节作用检验第31-35页
    第七节 黑暗三联征对生命意义感的回归分析第35-36页
    第八节 道德同一性、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检验第36-39页
第五章 讨论第39-44页
    第一节 生命意义感状况及在性别和不同教育水平间的差异第39页
    第二节 生命意义感在高、低黑暗三联征水平上的差异第39-40页
    第三节 黑暗三联征与生命意义感、道德同一性和领悟社会支持间的相关分析第40-41页
    第四节 黑暗三联征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及性别的调节效应第41-42页
    第五节 道德同一性、领悟社会支持在黑暗三联征和生命意义感之间的中介效应第42-44页
第六章 结论第44-45页
第七章 实践与应用第45-50页
    第一节 研究结果在实践中的理论应用第45-48页
        一 研究结果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第45-46页
        二 研究结果在教学中的应用第46页
        三 研究结果在社会关注中的应用第46-47页
        四 研究结果在中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第47-48页
    第二节 研究结果在高中生个体心理危机干预、心理辅导中的应用实践..第48-50页
        一 对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心理危机干预个案第48-49页
        二 对精神病态个体心理辅导个案第49-50页
第八章 研究特色、不足与展望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6页
个人简历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附录第58-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牡丹功能基因内SSR标记的开发及分子身份证的构建
下一篇:NDV7793-HN慢病毒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诱导人肺腺癌A549细胞凋亡机制的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