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24页 |
1.1 海洋浮游纤毛虫 | 第14-16页 |
1.1.1 砂壳纤毛虫 | 第14-16页 |
1.1.2 无壳纤毛虫 | 第16页 |
1.2 南大洋区域和水团划分 | 第16-18页 |
1.3 南大洋浮游生物的生物地理学分布 | 第18-20页 |
1.4 南大洋浮游纤毛虫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5 研究海区、方法及目的 | 第21-24页 |
1.5.1 研究海区 | 第21-22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3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第2章 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浮游纤毛虫在不同水团中的分布 | 第24-5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2.1.1 研究海区 | 第25-26页 |
2.1.2 样品采集及处理 | 第26-27页 |
2.1.3 数据分析 | 第27页 |
2.2 结果 | 第27-45页 |
2.2.1 水文和水团划分 | 第27-29页 |
2.2.2 不同水团中浮游纤毛虫的丰度和生物量 | 第29-35页 |
2.2.3 不同水团中的砂壳纤毛虫 | 第35-44页 |
2.2.4 浮游纤毛虫分布的间断性 | 第44-45页 |
2.3 讨论 | 第45-50页 |
2.3.1 不同水团中的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 | 第45-46页 |
2.3.2 砂壳纤毛虫的组成 | 第46-47页 |
2.3.3 水团中特有种的垂直分布模式 | 第47-48页 |
2.3.4 上升流对浮游纤毛虫分布的影响 | 第48-49页 |
2.3.5 对南方砂壳纤毛虫类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预测 | 第49-50页 |
2.4 小结 | 第50-52页 |
第3章 阿蒙森海不同区域砂壳纤毛虫类群分布的变化 | 第52-80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53-55页 |
3.1.1 研究海区 | 第53-54页 |
3.1.2 样品采集及处理 | 第54页 |
3.1.3 数据分析 | 第54-55页 |
3.2 结果 | 第55-75页 |
3.2.1 水文环境 | 第55-57页 |
3.2.2 砂壳纤毛虫组成 | 第57-68页 |
3.2.3 砂壳纤毛虫种类和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 第68-70页 |
3.2.4 砂壳纤毛虫类群 | 第70-75页 |
3.2.5 砂壳纤毛虫分布模型 | 第75页 |
3.3 讨论 | 第75-79页 |
3.3.1 极地锋与砂壳纤毛虫分布 | 第75-76页 |
3.3.2 砂壳纤毛虫交汇 | 第76-77页 |
3.3.3 砂壳纤毛虫类群 | 第77-78页 |
3.3.4 砂壳纤毛虫丰度分布模型 | 第78-79页 |
3.4 小结 | 第79-80页 |
第4章 南极半岛附近海域浮游纤毛虫的分布 | 第80-96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80-81页 |
4.1.1 研究海区 | 第80页 |
4.1.2 样品采集及处理 | 第80-81页 |
4.2 结果 | 第81-93页 |
4.2.1 水文环境 | 第81-84页 |
4.2.2 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分布 | 第84-88页 |
4.2.3 南极半岛附近海域的砂壳纤毛虫 | 第88-90页 |
4.2.4 砂壳纤毛虫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90-93页 |
4.3 讨论 | 第93-94页 |
4.3.1 浮游纤毛虫的丰度和生物量 | 第93页 |
4.3.2 砂壳纤毛虫组成和分布 | 第93-94页 |
4.4 小结 | 第94-96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100页 |
5.1 南大洋不同海区浮游纤毛虫群落 | 第96-97页 |
5.2 主要结论 | 第97-98页 |
5.3 创新点 | 第98-99页 |
5.4 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4页 |
附录 | 第114-131页 |
致谢 | 第131-13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