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 昆仑雪菊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0-13页 |
1.1 黄酮类 | 第10-11页 |
1.2 挥发油 | 第11-12页 |
1.3 氨基酸类 | 第12页 |
1.4 糖类 | 第12页 |
1.5 苯丙素类 | 第12-13页 |
1.6 皂苷类 | 第13页 |
1.7 其他成分 | 第13页 |
2 药理作用 | 第13-16页 |
2.1 抗炎 | 第13-14页 |
2.2 抗衰老 | 第14页 |
2.3 抗氧化 | 第14页 |
2.4 降血糖 | 第14-15页 |
2.5 抗肿瘤 | 第15页 |
2.6 降血压 | 第15-16页 |
2.7 其他 | 第16页 |
3 栽培学研究 | 第16-18页 |
3.1 种子萌发 | 第16-17页 |
3.2 栽培技术 | 第17页 |
3.3 引种技术 | 第17页 |
3.4 雪菊的组织培养 | 第17-18页 |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昆仑雪菊和药用菊花多糖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第20-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1.1 材料与试剂 | 第21-22页 |
1.2 仪器与设备 | 第22页 |
1.3 方法 | 第22-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2.1 不同产地昆仑雪菊多糖含量 | 第25-27页 |
2.2 昆仑雪菊多糖溶解性及pH值分析 | 第27页 |
2.3 昆仑雪菊和21种不同栽培类型药用菊花多糖清除·OH能力的比较 | 第27-28页 |
2.4 不同浓度昆仑雪菊多糖清除·OH能力比较 | 第28-30页 |
2.5 昆仑雪菊和21种不同栽培类型药用菊花多糖清除DPPH·能力的测定 | 第30-31页 |
2.6 不同浓度昆仑雪菊多糖DPPH·能力比较 | 第31页 |
3 讨论和结论 | 第31-34页 |
第三章 响应面法优化昆仑雪菊多糖的提取工艺 | 第34-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1.1 材料与试剂 | 第35页 |
1.2 仪器与设备 | 第35页 |
1.3 方法 | 第35-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2.1 液料比对昆仑雪菊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2.2 超声时间对昆仑雪菊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 温度对昆仑雪菊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38页 |
2.4 响应面法优化昆仑雪菊多糖提取工艺 | 第38-42页 |
2.5 不同产地不同部位昆仑雪菊多糖含量比较 | 第42页 |
3 讨论和结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昆仑雪菊多糖分子量测定及红外光谱分析 | 第44-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1.1 材料与试剂 | 第44-45页 |
1.2 仪器与设备 | 第45页 |
1.3 方法 | 第45-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2.1 不同产地昆仑雪菊多糖分子量测定 | 第46-47页 |
2.2 红外光谱法测定多糖结构 | 第47-48页 |
3 讨论和结论 | 第48-50页 |
全文结论 | 第50-52页 |
创新之处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附图 | 第62-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申请情况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