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开采论文--非金属矿开采论文--化学工业和化学肥料工业原料开采论文

盐矿水平井老腔形态探测与模拟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8-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9页
    1.2 水平井造腔工程背景第9-14页
        1.2.1 水平井造腔与传统造腔方式的比对第9-10页
        1.2.2 采用水平造腔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第10-13页
        1.2.3 水平造腔技术应用难点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1 造腔模拟实验研究第14-15页
        1.3.2 盐穴储气库数值模拟研究第15-16页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第16-20页
        1.4.1 研究思路第16-17页
        1.4.2 研究内容第17-20页
2 水平井老腔形态探测第20-30页
    2.1 三维形态构建方法第20-22页
    2.2 现场声纳测腔结果第22-24页
    2.3 老腔三维形态构建第24-27页
        2.3.1 老腔地质概况第24-25页
        2.3.2 老腔钻井数据第25-26页
        2.3.3 老腔开采概况第26-27页
    2.4 腔体三维形态构建结果第27-28页
    2.5 三维形态构建合理性验证第28-29页
    2.6 本章小结第29-30页
3 水平井造腔模拟实验方法和装置第30-46页
    3.1 研究方法第30页
    3.2 实验装置研制第30-32页
    3.3 实验方法第32-35页
    3.4 实验方法可行性探究第35-43页
        3.4.1 实验步骤第35-36页
        3.4.2 实验结果分析第36-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6页
4 水平井老腔造腔过程模拟实验研究第46-56页
    4.1 实验方案第46-47页
        4.1.1 模型设计第46页
        4.1.2 实验步骤第46-47页
    4.2 实验结果分析第47-54页
        4.2.1 腔体形态扩展规律第48-49页
        4.2.2 盐腔内部浓度场分析第49-53页
        4.2.3 腔体形态发展与浓度场分布规律第53-54页
    4.3 本章小结第54-56页
5 水平井老腔储气库稳定性评价第56-72页
    5.1 储气库稳定性评价方案第56-61页
        5.1.1 评价手段第56页
        5.1.2 评价判据第56-57页
        5.1.3 地质模型第57-59页
        5.1.4 本构模型及其参数第59-61页
    5.2 储气库最大运行压力第61-62页
    5.3 储气库最小运行压力第62-69页
        5.3.1 静力计算第62-65页
        5.3.2 长期蠕变计算第65-68页
        5.3.3 最小运行压力综合确定第68-69页
    5.4 平均运行压力下的长期稳定性第69-70页
        5.4.1 加权平均运行压力第69页
        5.4.2 长期蠕变分析第69-70页
    5.5 沉渣对储库稳定性的影响第70-71页
    5.6 腔体稳定性评价结论第71-72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6.1 主要结论第72-73页
    6.2 研究展望第73-74页
致谢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附录第80页
    A.作者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情况第80页
    B.作者学习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浓度煤层气在纳米石墨流体中形成气体水合物的特性研究
下一篇:不同反应条件对褐煤液化产物的影响及苯羧酸生成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