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对象与方法 | 第11-15页 |
1 病例来源 | 第11页 |
2 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3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2-13页 |
4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5 观察指标 | 第13-14页 |
6 统计学处理 | 第14-15页 |
结果 | 第15-18页 |
1 一般资料比较 | 第15页 |
2 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比较 | 第15-16页 |
3 实验室疗效指标比较 | 第16-17页 |
4 临床症状分级比较 | 第17-18页 |
理论探讨 | 第18-23页 |
1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第18-19页 |
2 益元化湿通络方组方意义 | 第19-21页 |
3 导师学术思想 | 第21-22页 |
4 实验室疗效指标意义 | 第22页 |
5 疗效分析 | 第22页 |
6 问题与展望 | 第22-23页 |
结论 | 第23-24页 |
致谢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9页 |
附录1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 第29-30页 |
附录2 病例观察表 | 第30-31页 |
附录3 文献综述 | 第3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附录4 在校期间论文著作情况 | 第39-40页 |
附录5 知情同意书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