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中的美学特征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1.1 农业 | 第13页 |
1.1.2 观光 | 第13页 |
1.1.3 观光农业园 | 第13-14页 |
1.2 观光农业园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14-16页 |
1.2.1 观光农业园国外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1.2.2 观光农业园国内发展概况 | 第15-16页 |
1.3 观光农业园的类型 | 第16-19页 |
1.3.1 观光农业园的景观分区 | 第16-18页 |
1.3.2 观光农业园的景观分区基本模式 | 第18-19页 |
1.4 相关理论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1.5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1.5.1 农业美学 | 第21页 |
1.5.2 景观美学 | 第21页 |
1.5.3 景观生态学 | 第21-22页 |
1.5.4 城乡规划学 | 第22页 |
1.6 相关问题总结 | 第22-24页 |
2 引言 | 第24-29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4页 |
2.2 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25页 |
2.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5-27页 |
2.4.1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2.4.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2.4.3 研究对象选取 | 第26-27页 |
2.4.4 研究创新 | 第27页 |
2.5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3 农业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29-40页 |
3.1 美学评价及数据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29-30页 |
3.1.1 国内外关于景观美学的评价方法 | 第29-30页 |
3.1.2 观光农业园美学的评价方法 | 第30页 |
3.2 美学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30页 |
3.3 美学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 第30-33页 |
3.3.1 评价指标 | 第30-32页 |
3.3.2 指标量化 | 第32-33页 |
3.4 评价体系小结 | 第33-34页 |
3.5 合肥市观光农业园设计中美学满意度调查 | 第34-40页 |
3.5.1 问卷与调查 | 第34页 |
3.5.2 调研结果与评价 | 第34-39页 |
3.5.3 问卷小结 | 第39-40页 |
4 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中的美学特征研究 | 第40-50页 |
4.1 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中对美学的需求分析 | 第40页 |
4.1.1 心理需求分析 | 第40页 |
4.1.2 行为需求分析 | 第40页 |
4.2 传统农业与观光农业园审美特征辨析 | 第40-43页 |
4.2.1 传统农业美学特征 | 第41页 |
4.2.2 观光农业园美学特征 | 第41-42页 |
4.2.3 对传统农业的继承与发展 | 第42-43页 |
4.3 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中美学特征分析 | 第43-46页 |
4.3.1 宏观上 | 第43-44页 |
4.3.2 微观上 | 第44-46页 |
4.4 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中美学特征应用方法 | 第46-50页 |
4.4.1 规划原则 | 第47-48页 |
4.4.2 总体规划布局 | 第48-50页 |
5 案例实践—安徽省天品堂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 | 第50-57页 |
5.1 区位分析 | 第50页 |
5.1.1 池州市概况 | 第50页 |
5.1.2 项目区位概况 | 第50页 |
5.2 池州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美学条件分析及评价 | 第50-54页 |
5.2.1 地形和气候条件 | 第50页 |
5.2.2 自然资源 | 第50-51页 |
5.2.3 文化背景 | 第51页 |
5.2.4 气候土壤 | 第51页 |
5.2.5 农业条件 | 第51-52页 |
5.2.6 项目示范区的景观视线分析 | 第52-53页 |
5.2.7 示范区的评价和结论 | 第53-54页 |
5.3 总体规划 | 第54页 |
5.4 项目的整体布局 | 第54页 |
5.5 项目的功能分区 | 第54-56页 |
5.6 规划后项目美感满意值 | 第56-57页 |
6 讨论与结论 | 第57-59页 |
6.1 结论 | 第57-58页 |
6.2 讨论 | 第58-59页 |
6.2.1 农业美学对观光农业园规划指导意义 | 第58页 |
6.2.2 论文研究的局限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