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药物化学论文

多靶点抗肿瘤药物和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前言第13-37页
    1.1 概述第13页
    1.2 多靶点药物的优势第13页
    1.3 多靶点药物的类型和研究策略第13-15页
        1.3.1 多靶点药物类型第13-14页
        1.3.2 多靶点药物研究策略第14-15页
    1.4 基于HDAC的多靶点抑制剂研究进展第15-33页
        1.4.1 酪氨酸激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双靶点抑制剂第16-18页
        1.4.2 DNA-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双靶点抑制剂第18-19页
        1.4.3 PARP-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双靶点抑制剂第19-20页
        1.4.4 溴结构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双靶点抑制剂第20-21页
        1.4.5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双靶点抑制剂第21-22页
        1.4.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双靶点抑制剂第22-23页
        1.4.7 拓扑异构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双靶点抑制剂第23-25页
        1.4.8 维生素D受体-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双靶点抑制剂第25-26页
        1.4.9 秋水仙碱-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双靶点抑制剂第26-27页
        1.4.10 磷脂肌醇-3-激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双靶点抑制剂第27-28页
        1.4.11 Ras蛋白-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双靶点抑制剂第28-29页
        1.4.12 肌苷-磷酸脱氢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双靶点抑制剂第29-30页
        1.4.13 维甲类X受体-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双靶点抑制剂第30页
        1.4.14 COX-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双靶点抑制剂第30-32页
        1.4.15 其他类型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多靶点抑制剂第32-33页
    1.5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小分子抑制剂第33-36页
        1.5.1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小分子抑制剂简述第33-34页
        1.5.2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小分子抑制剂设计策略第34-35页
        1.5.3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抑制剂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第35-36页
    1.6 总结与展望第36-37页
第2章 p53-MDM2/HDAC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第37-84页
    2.1 p53-MDM2/HDAC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背景第37-38页
    2.2 p53-MDM2/HDAC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思想第38-39页
    2.3 p53-MDM2/HDAC双靶点抑制剂的合成路线第39-42页
    2.4 目标化合物抑酶活性和构效关系讨论第42-45页
    2.5 目标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第45-47页
    2.6 化合物B15d对HDAC亚型选择性实验第47-48页
    2.7 化合物B15d用机制研究第48-50页
    2.8 化合物B15d凋亡和周期实验第50-51页
    2.9 化合物B15d对映异构体的生物活性评价第51-54页
    2.10 分子对接第54-56页
    2.11 化合物B15d体内抗肿瘤活性评价第56-57页
    2.12 化合物B15d体内药代动力学(PK)评价第57页
    2.13 本章小结第57-58页
    2.14 实验部分第58-84页
        2.14.1 化学实验部分第58-80页
        2.14.2 生化实验部分第80-84页
第3章 BET/HDAC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第84-132页
    3.1 BET/HDAC双靶点抑制剂的课题背景第84-85页
    3.2 BET/HDAC双靶点抑制剂设计思想第85-87页
    3.3 BET/HDAC双靶点抑制剂合成路线第87-89页
    3.4 目标化合物对HDAC1和BRD4 (BD1/BD2)抑制活性评价第89-93页
    3.5 目标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第93-94页
    3.6 化合物C17a对HDAC和BET不同亚型的选择性评价第94-95页
    3.7 化合物C17a通过HDAC和BET双重抑制发挥抗肿瘤协同效应第95-96页
    3.8 化合物C17a有效诱导Capan-1细胞凋亡第96-97页
    3.9 化合物C17a作用机制研究第97-99页
    3.10 化合物C17a分子对接研究第99-100页
    3.11 化合物C17a肝微粒体酶稳定性第100-101页
    3.12 化合物C17a体内抗肿瘤活性评价第101-103页
    3.13 小结第103页
    3.14 实验部分第103-132页
        3.14.1 化学实验部分第103-126页
        3.14.2 生化实验方法第126-132页
第4章 基于MDM2同型PROTAC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第132-149页
    4.1 基于MDM2同型PROTAC的设计背景第132-134页
    4.2 基于MDM2同型PROTAC的设计策略第134-135页
    4.3 同型PROTAC的合成路线第135-137页
    4.4 目标化合物的p53-MDM2结合抑制活性第137-138页
    4.5 目标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第138-139页
    4.6 化合物D10b细胞凋亡实验第139-140页
    4.7 化合物D10b对MDM2降解机制第140页
    4.8 小结第140-141页
    4.9 实验部分第141-149页
        4.9.1 化学实验部分第141-146页
        4.9.2 生化实验部分第146-149页
全文总结第149-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64页
在读期间文章发表情况第164-165页
致谢第165-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时频分析的工业控制过程振荡检测及诊断研究
下一篇:基于声音的智能移动终端室内定位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