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公孙龙“名学”理论产生的背景 | 第12-17页 |
1.1 “名学”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2-14页 |
1.2 “名学”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公孙龙的“正名”理论 | 第17-29页 |
2.1 “正名”的基本概念 | 第17-22页 |
2.1.1 “物” | 第17-18页 |
2.1.2 “实” | 第18页 |
2.1.3 “位” | 第18-19页 |
2.1.4 “正” | 第19-20页 |
2.1.5 “名” | 第20页 |
2.1.6 “指” | 第20-22页 |
2.2 “正名”的基本方法 | 第22-24页 |
2.2.1 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 | 第22-23页 |
2.2.2 不以其所不正,疑其所正 | 第23-24页 |
2.3 “正名”的具体标准及其合理性 | 第24-27页 |
2.3.1 “唯乎其彼此”的“正名”标准 | 第25页 |
2.3.2 “唯乎其彼此”的合理性 | 第25-27页 |
2.4 “正名”的宗旨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公孙龙的“用名”理论 | 第29-45页 |
3.1 “白马非马”的论证 | 第29-35页 |
3.1.1 命名论证 | 第30-31页 |
3.1.2 求实论证 | 第31-32页 |
3.1.3 正位论证 | 第32-33页 |
3.1.4 援式与譬式论证 | 第33-34页 |
3.1.5 定谓论证 | 第34-35页 |
3.2 “坚白石二”的论证 | 第35-40页 |
3.2.1 从“视”、“拊”异任的角度来论证“坚白石二” | 第36-37页 |
3.2.2 从“坚”、“白”相离自藏的角度来论证“坚白石二” | 第37-40页 |
3.3 “二无一”的论证 | 第40-45页 |
3.3.1 假“位”取譬 | 第41-42页 |
3.3.2 假“形”取譬 | 第42-43页 |
3.3.3 假“色”取譬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公孙龙“名学”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 第45-49页 |
4.1 公孙龙“名学”理论的价值 | 第45-47页 |
4.1.1 从内涵和外延对概念的分析 | 第45页 |
4.1.2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论及 | 第45-46页 |
4.1.3 多个论辩推理形式的使用 | 第46-47页 |
4.2 公孙龙“名学”理论在当代的意义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