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场水下爆炸加载下水背固支多孔金属加芯板动力响应研究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7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多孔金属材料 | 第16-24页 |
1.2.1 金属蜂窝材料力学性能 | 第17-21页 |
1.2.2 泡沫金属材料力学性能 | 第21-24页 |
1.3 材料与结构动态加载实验技术 | 第24-26页 |
1.4 夹芯结构动态力学行为研究现状 | 第26-30页 |
1.4.1 多孔金属梁的力学行为 | 第26-27页 |
1.4.2 多孔金属板动态力学行为 | 第27-28页 |
1.4.3 多孔金属板壳爆炸加载下的力学行为 | 第28-29页 |
1.4.4 水背结构动态加载下的力学行为 | 第29-30页 |
1.5 本文主要内容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7页 |
第2章 弹道冲击摆实验系统 | 第37-51页 |
2.1 垂直实验装置 | 第39-40页 |
2.1.1 实验装置 | 第39页 |
2.1.2 主要问题 | 第39-40页 |
2.1.3 解决方法 | 第40页 |
2.2 水下爆炸弹道冲击摆实验系统 | 第40-45页 |
2.2.1 安全防护舱 | 第41页 |
2.2.2 弹道冲击摆 | 第41-43页 |
2.2.3 测量及记录系统 | 第43-45页 |
2.3 加载冲击波波阵面特征 | 第45-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第3章 水背固支蜂窝铝夹芯板水下爆炸实验研究 | 第51-73页 |
3.1 实验样本及实验装置 | 第52-54页 |
3.1.1 实验样本 | 第52-54页 |
3.1.2 实验装置设置 | 第54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54-63页 |
3.2.1 量化实验结果 | 第55-59页 |
3.2.2 变形失效模式 | 第59-63页 |
3.3 关键参数影响 | 第63-68页 |
3.3.1 面板参数影响 | 第63-66页 |
3.3.2 芯层参数影响 | 第66-68页 |
3.4 夹芯结构失效模式 | 第68-69页 |
3.5 水背夹芯结构与实心板对比 | 第69-7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3页 |
第4章 水下爆炸载荷下夹芯板的毁伤机理 | 第73-91页 |
4.1 实验样本及装置 | 第73-75页 |
4.1.1 实验样本设计 | 第73-75页 |
4.1.2 实验装置设置 | 第75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75-81页 |
4.2.1 次生冲击波测量 | 第76页 |
4.2.2 变形失效模式 | 第76-81页 |
4.3 不同工况下样本毁伤对比 | 第81-84页 |
4.3.1 实心板对比 | 第81-82页 |
4.3.2 夹芯结构对比 | 第82-84页 |
4.4 冲击波衰减机理 | 第84-87页 |
4.5 水背固支夹芯板的变形失效机理 | 第87-88页 |
4.5.1 中心区域失效机理 | 第87-88页 |
4.5.2 固支边界区域失效机理 | 第8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1页 |
第5章 爆炸载荷下水背夹芯板动态响应过程 | 第91-113页 |
5.1 有限元模型 | 第91-95页 |
5.1.1 有限水域爆炸加载模型 | 第91-93页 |
5.1.2 夹芯结构模型 | 第93-94页 |
5.1.3 材料模型 | 第94-95页 |
5.2 计算方法 | 第95-96页 |
5.3 计算结果 | 第96-100页 |
5.3.1 水下爆炸过程 | 第97页 |
5.3.2 冲击波加载过程 | 第97-98页 |
5.3.3 结构响应过程 | 第98页 |
5.3.4 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 | 第98-100页 |
5.4 爆炸加载下空背夹芯结构动态响应基本过程 | 第100-101页 |
5.5 水背工况下夹芯结构的动态响应过程 | 第101-106页 |
5.5.1 第一阶段:冲击波加载与透射冲击波产生 | 第104页 |
5.5.2 第二阶段:前面板减速与芯层渐进压缩 | 第104-105页 |
5.5.3 第三阶段:结构运动与背部水域相互作用 | 第105-106页 |
5.6 边界条件影响 | 第106-110页 |
5.6.1 边界条件设置 | 第107-108页 |
5.6.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08-11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3页 |
第6章 蜂窝铝夹芯板参数优化设计 | 第113-133页 |
6.1 背后介质对结构能量耗散分布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6.2 计算模型参数设置 | 第114-116页 |
6.2.1 面板厚度非对称设置 | 第114-115页 |
6.2.2 芯层密度 | 第115页 |
6.2.3 梯度密度芯层 | 第115-116页 |
6.3 计算方法与结果分析 | 第116-127页 |
6.3.1 面板参数影响 | 第117-120页 |
6.3.2 芯层密度 | 第120-124页 |
6.3.3 梯度密度芯层 | 第124-127页 |
6.4 夹芯结构参数优化 | 第127-131页 |
6.4.1 结构优化设计 | 第127-129页 |
6.4.2 优化方案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129-13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3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33-137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33-135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35-136页 |
7.3 存在问题及工作展望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