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网架结构抗风倒塌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15-1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2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第2章 结构风荷载特性和数值模拟 | 第17-27页 |
2.1 平均风特性 | 第17-18页 |
2.2 脉动风特性 | 第18-20页 |
2.2.1 地面粗糙系数k | 第18-19页 |
2.2.2 脉动风速谱 | 第19-20页 |
2.3 脉动风的空间相关性 | 第20页 |
2.4 风荷载数值计算 | 第20-23页 |
2.4.1 基本风压 | 第21页 |
2.4.2 风荷载体形系数 | 第21页 |
2.4.3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的取值 | 第21-23页 |
2.4.4 网架节点集中荷载 | 第23页 |
2.5 风荷载数值模拟 | 第23-26页 |
2.5.1 AR模型 | 第23-24页 |
2.5.2 AR模型模拟风速时程的基本过程 | 第24-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分析理论及静力分析 | 第27-40页 |
3.1 直接积分法 | 第27-29页 |
3.1.1 动力时程平衡方程 | 第27-28页 |
3.1.2 网架阻尼及阻尼系数确定 | 第28页 |
3.1.3 Newmark直接积分法 | 第28-29页 |
3.2 网架失效准侧 | 第29-31页 |
3.2.1 王仁能量准则 | 第30页 |
3.2.2 结构刚度矩阵法(广义刚度参数法) | 第30页 |
3.2.3 B-R准则 | 第30-31页 |
3.3 网架模型 | 第31页 |
3.4 模型荷载 | 第31-32页 |
3.4.1 恒载(结构杆件的恒载由程序自动考虑): | 第31-32页 |
3.4.2 活载 | 第32页 |
3.4.3 温度荷载 | 第32页 |
3.4.4 风荷载 | 第32页 |
3.5 静风荷载 | 第32-34页 |
3.6 单一荷载下结构变形情况 | 第34-37页 |
3.7 X、Y轴节点位移响应 | 第37-38页 |
3.8 工况及荷载步选择 | 第38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干煤棚结构动力时程分析 | 第40-62页 |
4.1 塑性铰模型 | 第41-42页 |
4.2 模态分析 | 第42-46页 |
4.2.1 质量源 | 第42页 |
4.2.2 模态振型 | 第42-46页 |
4.3 Y向风作用 | 第46-52页 |
4.3.1 位移响应 | 第46-48页 |
4.3.2 塑性铰发展情况 | 第48-52页 |
4.4 X向风作用 | 第52-57页 |
4.4.1 位移响应 | 第52-54页 |
4.4.2 塑性铰响应 | 第54-57页 |
4.5 X、Y向风作用对比分析 | 第57-61页 |
4.5.1 X、Y向位移响应对比 | 第58-59页 |
4.5.2 X、Y向塑性铰发展对比 | 第59-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干煤棚结构加强措施分析 | 第62-73页 |
5.1 粘滞阻尼器 | 第62-63页 |
5.1.1 粘滞阻尼器模型 | 第63页 |
5.1.2 计算原理 | 第63页 |
5.2 结构加强分析 | 第63-67页 |
5.2.1 控制目标的选择 | 第64-65页 |
5.2.2 阻尼器的几种布置方式 | 第65-67页 |
5.3 结构加强响应分析 | 第67-69页 |
5.4 结构能量时程分析 | 第69-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3页 |
6.2 建议及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