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储光羲诗歌与王孟诗歌思想内容比较 | 第9-25页 |
第一节 储光羲与王孟诗歌政治与社会内容比较 | 第9-18页 |
一、爱国情感 | 第9-11页 |
二、民生之忧 | 第11-16页 |
三、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储光羲诗歌与王孟诗歌中人生观与佛道观的比较 | 第18-25页 |
一、人生观比较 | 第18-22页 |
二、佛道观的比较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储光羲诗歌与王孟诗歌题材比较 | 第25-34页 |
第一节 田园诗比较 | 第25-30页 |
一、农民形象的刻画 | 第25-28页 |
二、农家贫困生活的描写 | 第28-30页 |
第二节 山水诗比较 | 第30-31页 |
一、描写江南生活且具有民歌特色 | 第30-31页 |
二、山水景物具有比兴意义 | 第31页 |
第三节 咏史怀古诗比较 | 第31-34页 |
第三章 储光羲诗歌与王孟诗歌艺术特色比较 | 第34-47页 |
第一节 储光羲诗歌体裁与王孟诗歌体裁比较 | 第34-37页 |
一、五古创作 | 第34-35页 |
二、绝句创作 | 第35-36页 |
三、组诗创作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储光羲诗歌语言与王孟诗歌语言比较 | 第37-40页 |
一、比喻 | 第37-38页 |
二、用典 | 第38-40页 |
第三节 储光羲诗歌意境风格与王孟诗歌意境风格比较 | 第40-47页 |
一、“清”的特点 | 第40-41页 |
二、“实”的特点 | 第41-45页 |
三、意境不佳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储光羲诗歌与王孟诗歌不同的原因 | 第47-51页 |
第一节 储光羲对自己“朴儒”身份的定位 | 第47-49页 |
第二节 江南地域特色对储光羲诗歌的影响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注释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