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面向物联网感知层的关键可信技术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9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2 物联网简述第12-14页
    1.3 可信计算介绍第14-21页
        1.3.1 可信计算的发展第14-16页
        1.3.2 可信计算3.0体系架构第16-17页
        1.3.3 可信平台控制模块第17-18页
        1.3.4 可信软件基第18-19页
        1.3.5 可信网络连接第19-21页
    1.4 物联网安全机制研究现状第21-26页
        1.4.1 安全体系结构研究第21-22页
        1.4.2 感知层节点可信度量研究第22-24页
        1.4.3 感知层节点数据传输信息保护研究第24-25页
        1.4.4 研究现状总结第25-26页
    1.5 问题的提出第26-27页
    1.6 研究内容及主要贡献第27页
    1.7 论文组织结构第27-29页
2 感知层节点可信度量技术第29-51页
    2.1 引言第29-30页
    2.2 感知层节点可信度量描述第30-32页
    2.3 感知层节点可信度量建模第32-42页
        2.3.1 相关符号说明第33-34页
        2.3.2 节点可信度量过程描述第34-37页
        2.3.3 协议安全性分析第37-40页
        2.3.4 协议功能性分析第40-42页
    2.4 感知层节点行为可信度量第42-46页
        2.4.1 感知层节点行为形式化描述第42-43页
        2.4.2 感知层节点行为直接可信度量方法第43-44页
        2.4.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节点行为可信度量方法第44-45页
        2.4.4 感知层节点行为可信度量过程第45-46页
    2.5 实验仿真第46-50页
        2.5.1 实验参数设置第46-48页
        2.5.2 本节模型有效性评估第48-50页
    2.6 本章小结第50-51页
3 面向感知层的物联网可信连接技术第51-64页
    3.1 引言第51-52页
    3.2 面向感知层的可信连接框架设计第52-55页
        3.2.1 可信连接架构TCA-BAM第52-53页
        3.2.2 实体构成第53页
        3.2.3 架构层次第53-54页
        3.2.4 功能部件第54页
        3.2.5 框架连接过程第54-55页
        3.2.6 可信连接框架分析比较第55页
    3.3 感知层网络可信接入技术第55-63页
        3.3.1 基于对称算法的密钥分配方案第55-56页
        3.3.2 感知层网络可信接入机制第56-57页
        3.3.3 安全性分析第57-61页
        3.3.4 实验仿真第61-63页
    3.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4 感知层网络数据可信传输技术第64-78页
    4.1 引言第64-65页
    4.2 压缩感知基础第65-66页
        4.2.1 稀疏与可压缩信号第65页
        4.2.2 压缩采样第65-66页
        4.2.3 重建算法第66页
    4.3 数据可信传输第66-69页
        4.3.1 方案设计第66-68页
        4.3.2 感知数据异常检测第68-69页
        4.3.3 安全性分析第69页
    4.4 感知数据重构第69-71页
        4.4.1 重构算法第69-70页
        4.4.2 算法解析第70-71页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71-77页
        4.5.1 数据可信传输实验第71-75页
        4.5.2 数据重构实验第75-77页
    4.6 本章结论第77-78页
5 基于动态手势的物联网用户可信认证技术第78-90页
    5.1 研究背景第78-79页
    5.2 研究现状第79-80页
    5.3 基于动态手势的物联网用户身份认证流程第80页
    5.4 物联网用户动态手势运动学模式场计算第80-83页
        5.4.1 物联网用户动态手势散度场的计算第80-81页
        5.4.2 物联网用户动态手势旋度场的计算第81页
        5.4.3 物联网用户动态手势对称场和反对称场的计算第81-82页
        5.4.4 物联网用户动态手势梯度张量场的计算第82-83页
        5.4.5 物联网用户动态手势应变张量场和自旋张量场的计算第83页
    5.5 基于多实例的物联网用户运动学模式学习建模第83-85页
        5.5.1 对物联网用户运动学的时空轴PCA降维第83-84页
        5.5.2 多实例运动学模式学习模型的构建第84-85页
    5.6 实验验证和分析点第85-89页
        5.6.1 物联网用户动态手势库建立第85-86页
        5.6.2 实验设计第86页
        5.6.3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86-89页
    5.7 本章小结第89-90页
6 总结与展望第90-92页
    6.1 研究总结第90页
    6.2 展望第90-92页
致谢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5页
附录第105-10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HVS的主客观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肽核酸的电化学DNA生物传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