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酰胺催化的Michael/环化串联反应合成四氢苯并呋喃酮衍生物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38页 |
1.1 手性与手性技术 | 第8-10页 |
1.2 不对称反应 | 第10-11页 |
1.3 串联反应 | 第11-12页 |
1.4 有机催化串联反应 | 第12-35页 |
1.4.1 手性磷酸催化的不对称串联反应 | 第13-17页 |
1.4.2 手性硫脲催化的不对称串联反应 | 第17-27页 |
1.4.3 手性方酰胺催化的不对称串联反应 | 第27-35页 |
1.5 四氢苯并呋喃酮肟的研究进展 | 第35-36页 |
1.6 研究意义 | 第36-38页 |
第2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8-48页 |
2.1 有机催化串联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38-42页 |
2.1.1 催化剂的种类和剂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38-40页 |
2.1.2 溶剂和添加剂对反应的影响 | 第40-41页 |
2.1.3 温度对串联反应的影响 | 第41-42页 |
2.2 底物范围拓展 | 第42-44页 |
2.3 产物的绝对构型 | 第44-46页 |
2.4 可能的反应机理 | 第46-4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实验部分 | 第48-66页 |
3.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48-50页 |
3.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50-53页 |
3.2.1 催化剂Ⅰ和Ⅱ的制备 | 第50-51页 |
3.2.2 催化剂Ⅲ的制备 | 第51-52页 |
3.2.3 催化剂Ⅳ的制备 | 第52-53页 |
3.3 底物三氟硝基烯的合成 | 第53-54页 |
3.4 不对称串联反应 | 第54-63页 |
3.5 消旋体的合成,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63-66页 |
第4章 结论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附录 | 第75-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