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党外人士参政议政研究 | 第12页 |
1.2.2 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公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研究 | 第13页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基本思路与创新点 | 第14-16页 |
1.4.1 基本思路 | 第14页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1.4.3 研究的难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党外人士参与基层治理的理论分析 | 第16-28页 |
2.1 党外人士的相关概念 | 第16-20页 |
2.1.1 党外人士的定义 | 第16-17页 |
2.1.2 党外人士的特征 | 第17-19页 |
2.1.3 党外人士的分类 | 第19-20页 |
2.1.4 党外代表人士 | 第20页 |
2.2 基层治理的相关概念 | 第20-23页 |
2.2.1 基层的界定 | 第20-21页 |
2.2.2 基层治理的概念 | 第21-23页 |
2.3 党外人士参与基层治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 第23-25页 |
2.3.1 党外人士参与基层治理的可行性 | 第23-24页 |
2.3.2 党外人士参与基层治理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2.4 党外人士参与基层治理的主要方法选择 | 第25-28页 |
第3章 党外人士参与基层治理的现状分析 | 第28-37页 |
3.1 我国党外人士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现状概述 | 第28-29页 |
3.2 党外人士参与基层治理的案例分析——以防城港市为例 | 第29-32页 |
3.2.1 防城港市基本情况 | 第29-30页 |
3.2.2 防城港市党外人士队伍基本情况 | 第30-32页 |
3.3 防城港市党外人士参与基层治理情况 | 第32-36页 |
3.3.1 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 | 第32-33页 |
3.3.2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助推基层经济发展 | 第33页 |
3.3.3 宗教代表人士维护基层社会稳定 | 第33-35页 |
3.3.4 港澳台侨代表人士助推基层开放发展 | 第35页 |
3.3.5 少数民族党外人士参与基层民族文化传承 | 第35-36页 |
3.4 党外人士参与基层治理的效果分析 | 第36-37页 |
第4章 党外人士参与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7-43页 |
4.1 党外人士参与基层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7-39页 |
4.1.1 政治安排的效果与基层治理实际要求不协调 | 第37-38页 |
4.1.2 基层党委、政府对党外人士参与治理缺乏有力领导及统筹 | 第38页 |
4.1.3 党外人士参与基层治理的创新动力不足 | 第38-39页 |
4.1.4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存在问题 | 第39页 |
4.2 党外人士参与基层治理存在问题的内因 | 第39-40页 |
4.2.1 党外人士思想不统一 | 第39-40页 |
4.2.2 政治参与欲望不强 | 第40页 |
4.2.3 党外干部参政能力有待提高 | 第40页 |
4.3 党外人士参与基层治理存在问题的外因 | 第40-43页 |
4.3.1 党委、政府对党外人士参与基层治理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 | 第40-41页 |
4.3.2 党外人士参与基层治理的保障缺失 | 第41页 |
4.3.3 党外基层组织力量太弱 | 第41-43页 |
第5章 完善党外人士参与基层治理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 第43-47页 |
5.1 保障党外人士参与基层治理的主体地位 | 第43页 |
5.2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机制 | 第43-44页 |
5.3 理顺基层治理参与各方的责权关系 | 第44页 |
5.4 建构基层协商治理模式 | 第44-45页 |
5.5 加大对党外人士参与基层治理的具体指导和引导 | 第45页 |
5.6 加强党外基层组织建设 | 第45-46页 |
5.7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 | 第46-47页 |
第6章 结语 | 第47-49页 |
6.1 结论 | 第47-48页 |
6.2 启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