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前言 | 第9-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缘起 | 第9-11页 |
1.1.1 城市化加剧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问题 | 第10页 |
1.1.2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在实践中的境遇 | 第10-11页 |
1.1.3 城市湿地公园使用后评价的提出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进展 | 第13-22页 |
1.3.1 城市公共空间POE研究的发展和现状 | 第13-16页 |
1.3.2 城市湿地公园的研究和实践现状 | 第16-19页 |
1.3.3 城市湿地公园评价体系研究状况 | 第19-20页 |
1.3.4 华南地区城市湿地公园实践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5 深圳市城市湿地公园实践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4 相关概念说明 | 第22-24页 |
1.4.1 湿地的定义及分类 | 第22页 |
1.4.2 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及分类 | 第22-23页 |
1.4.3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要点 | 第23页 |
1.4.4 使用后评价(POE)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4页 |
2.1 研究地概况 | 第24-30页 |
2.1.1 研究地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2.1.2 华侨城湿地公园建设情况和设计情况 | 第25-26页 |
2.1.3 华侨城湿地公园的景观功能分区及景观结构 | 第26-30页 |
2.2 研究方法与调研过程 | 第30-33页 |
2.2.1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2.2.2 调查过程 | 第32-33页 |
2.3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33-34页 |
2.3.1 数据采集 | 第33-34页 |
2.3.2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58页 |
3.1 使用人群基本情况及使用习惯 | 第34-41页 |
3.1.1 对湿地的了解及印象 | 第34-35页 |
3.1.2 年龄与性别 | 第35-36页 |
3.1.3 职业组成 | 第36页 |
3.1.4 使用者来园目的 | 第36-37页 |
3.1.5 使用者来园频率和时间段 | 第37-38页 |
3.1.6 使用者每次停留时间 | 第38-39页 |
3.1.7 使用者到达方式 | 第39-40页 |
3.1.8 使用者来访原因及经常活动区域 | 第40-41页 |
3.2 公园科普教育评价 | 第41-46页 |
3.2.1 华侨城湿地公园科普教育内容及科普的形式 | 第41-43页 |
3.2.2 公园科普活动的关注及参加情况 | 第43-44页 |
3.2.3 自然课堂义工解说服务情况 | 第44-45页 |
3.2.4 湿地科普情况评价 | 第45-46页 |
3.3 景观效果评价 | 第46-49页 |
3.3.1 景观整体景观效果评价 | 第46页 |
3.3.2 景观整体景观效果总结 | 第46-49页 |
3.4 基础服务设施评价 | 第49-51页 |
3.4.1 基础服务SD语义评价 | 第49页 |
3.4.2 基础服务评价原因总结 | 第49-51页 |
3.5 华侨城湿地公园总结分析 | 第51-52页 |
3.6 访谈调查及结果 | 第52-58页 |
3.6.1 公园管理人员 | 第52-53页 |
3.6.2 园内义工访谈 | 第53-54页 |
3.6.3 对游客的随机访谈 | 第54-57页 |
3.6.4 访谈小结 | 第57-58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58-68页 |
4.1 讨论 | 第58-66页 |
4.1.1 华侨城湿地公园设计目标实现的充分性 | 第58-59页 |
4.1.2 华侨城湿地公园存在的问题 | 第59-60页 |
4.1.3 影响华侨城湿地公园社会效应的因素 | 第60-61页 |
4.1.4 华侨城湿地公园设计优化策略探讨 | 第61-66页 |
4.2 结论 | 第66-68页 |
4.2.1 华侨城湿地公园的使用现状 | 第66-67页 |
4.2.2 影响华侨城湿地公园使用的因素 | 第67页 |
4.2.3 华侨城湿地公园的设计目标实现的充分性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A | 第72-73页 |
附录B | 第73-76页 |
附录C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