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报告文学论文

《苏东坡传》:跨语际写作中的文化铸造与国民性探索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绪论第11-23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1-13页
    二、相关研究综述第13-21页
        (一)林语堂的整体研究第13-19页
        (二)《苏东坡传》的研究情况第19-20页
        (三)林语堂与其《苏东坡传》研究的不足及瞻望第20-21页
    三、行文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1-22页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2-23页
第一章 跨语际写作下的人格重构第23-36页
    一、语际旅行者的主体建构与价值选择第23-25页
        (一)跨越时代的人格契合第23-24页
        (二)“现代”形象的内心指向性第24-25页
    二、林语堂海外文化身份的建构第25-29页
        (一)赛珍珠之桥第26-27页
        (二)身份多样性的尴尬第27-28页
        (三)“本土“与”异域“的自我调适第28-29页
    三、审美形象的跨语际诠释第29-36页
        (一)历史上的苏东坡形象展示第30-31页
        (二)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形象第31-36页
第二章 文化传承中的古今融合第36-48页
    一、林语堂的传统文化复归之路第36-40页
        (一)辜鸿铭是林语堂走向传统的引路人第37-39页
        (二)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影响第39-40页
    二、对儒道等文化思想的审视与回归第40-44页
        (一)以苏东坡为代表的“道家儿女”形象第41-43页
        (二)对儒道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和转化第43-44页
    三、对性灵文学的继承和超越第44-48页
        (一)林语堂笔下的“性灵”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展示第45-46页
        (二)对性灵思想的阐释与拓展第46-48页
第三章 文化镜像下的价值重审第48-58页
    一、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自我塑形”第48-50页
        (一)中西文化观的生成与建构第48-49页
        (二)“他者”镜像中的自我重构第49-50页
    二、中西对话中的多元认同第50-54页
        (一)儒道思想与基督教思想第51-52页
        (二)性灵文学与表现主义第52-54页
    三、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普世价值体系建构第54-58页
        (一)多彩民族文化的展现第54-56页
        (二)普世价值体系下的文化共融第56-58页
第四章 比较视野中的国民性问题探索第58-67页
    一、“五四”熏风与林语堂的路径选择第58-60页
        (一)清末民初的“国民性”问题探索第59页
        (二)周氏兄弟对林语堂的影响第59-60页
    二、林语堂对国民性问题的“正负”两方面思考第60-64页
        (一)林语堂前、后期对国民性问题探索的不同第61-63页
        (二)“思考”背后的价值判断与选择第63-64页
    三、《苏东坡传》在国民性探索问题中的突进第64-67页
        (一)理想国民人物形象的展现第64-65页
        (二)纵横比较中的国民人格“典范”第65-67页
结语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致谢第75-77页
附录: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心雕龙》中的“道”“情”关系研究
下一篇: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神话叙事形态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