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栖息地适宜度评估--以狼山沙和新开沙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8页 |
1 中华绒螯蟹简介 | 第11页 |
2 研究概况 | 第11-17页 |
2.1 中华绒螯蟹生物学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2.2 栖息地适宜度指数 | 第12-17页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狼山沙和新开沙中华绒螯蟹生物学特征 | 第18-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1.1 采样站点 | 第18-19页 |
1.2 形态学参数测定 | 第19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19-20页 |
2 结果 | 第20-28页 |
2.1 中华绒螯蟹主要生物学特征 | 第20-24页 |
2.2 中华绒螯蟹各形态参数间的关系 | 第24-28页 |
3 讨论 | 第28-30页 |
3.1 两沙洲中华绒螯蟹主要生物学特征分析 | 第28-29页 |
3.2 两沙洲中华绒螯蟹生长特征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中华绒螯蟹栖息地渔业生物群聚结构 | 第30-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1.1 采样站点 | 第30-31页 |
1.2 采样方法 | 第31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31-32页 |
2 结果 | 第32-41页 |
2.1 两沙洲生境概况及渔获物物种组成 | 第32-35页 |
2.2 两沙洲渔获物生态类型 | 第35-36页 |
2.3 两沙洲渔获物优势种 | 第36-37页 |
2.4 两沙洲渔获物群落多样性指数 | 第37-39页 |
2.5 两沙洲渔业生物群落结构时空对比 | 第39-41页 |
3 讨论 | 第41-44页 |
3.1 渔获生物种类与优势种组成分析 | 第41-42页 |
3.2 渔获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生境的关系 | 第42页 |
3.3 中华绒螯蟹幼蟹与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 | 第42-44页 |
第四章 中华绒螯蟹幼蟹栖息地适宜度初步评估 | 第44-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1.1 采样站点 | 第44-45页 |
1.2 数据获取 | 第45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45-46页 |
2 结果 | 第46-51页 |
2.1 中华绒螯蟹幼蟹丰度分布 | 第46-47页 |
2.2 栖息地环境因子分布 | 第47页 |
2.3 栖息地指示因子的选取 | 第47-49页 |
2.4 栖息地适合度曲线的构建 | 第49页 |
2.5 栖息地适宜度指数计算 | 第49-51页 |
3 讨论 | 第51-54页 |
3.1 栖息地适宜度指数法 | 第51页 |
3.2 栖息地适宜度指数的分布状况 | 第51-52页 |
3.3 环境因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栖息地的影响 | 第52-5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4-56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二、创新点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