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基于逆向选择理论的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1.2 选题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6页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6-19页
    1.4 论文的创新点第19-20页
第2章 我国村镇银行及其信用风险概述第20-29页
    2.1 村镇银行及其特征第20-22页
        2.1.1 村镇银行及其市场定位第20-21页
        2.1.2 村镇银行的特征第21-22页
    2.2 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及其特征第22-25页
        2.2.1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概述第22-23页
        2.2.2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特征第23-24页
        2.2.3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生成机制第24-25页
    2.3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与问题第25-29页
第3章 村镇银行信贷行为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第29-35页
    3.1 村镇银行信贷行为中的代理方及其特征第29-33页
        3.1.1 代理方及其构成第29-30页
        3.1.2 代理方的基本特征第30-33页
    3.2 村镇银行信贷行为中的委托方及其特征第33-35页
        3.2.1 委托方及其构成第33页
        3.2.2 委托方的基本特征第33-35页
第4章 基于直觉模糊软集的软信息评价第35-43页
    4.1 直觉模糊软集概述第35-39页
        4.1.1 直觉模糊软集模型及其作用第35-39页
        4.1.2 不同评价指标下各方案的信息融合第39页
    4.2 直觉模糊软集在村镇银行信贷中的数据仿真应用第39-41页
    4.3 直觉模糊软集对借款人“软信息”评价的结论第41-43页
第5章 村镇银行信贷行为中的逆向选择分析第43-63页
    5.1 村镇银行信贷行为中的逆向选择行为第43-49页
        5.1.1 信贷市场上逆向选择的形成第43-44页
        5.1.2 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导致信贷配给第44-47页
        5.1.3 村镇银行信贷行为中引致逆向选择产生的因素第47-49页
    5.2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信号传递模型第49-59页
        5.2.1 信号传递模型概述第49-51页
        5.2.2 信号传递模型在村镇银行信贷市场上的应用第51-57页
        5.2.3 模型结论第57-59页
    5.3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信号甄别模型第59-63页
        5.3.1 信号甄别模型的相关假设第59-60页
        5.3.2 信号甄别模型的信贷市场均衡第60-62页
        5.3.3 模型结论第62-63页
第6章 减少村镇银行信贷中逆向选择的制度安排第63-67页
    6.1 村镇银行要建立区分借款人风险类型的机制第63-64页
        6.1.1 提高识别借款人虚假信息的能力第63页
        6.1.2 健全违约惩罚机制第63页
        6.1.3 缩小高、低风险借款人之间的贷款利差第63-64页
        6.1.4 设计贷款均衡合约第64页
    6.2 健全村镇银行“软信息”收集体系第64-65页
        6.2.1 扩大与当地机构、机关部门的交流合作第64-65页
        6.2.2 建立科学规范的征信管理体系第65页
    6.3 完善村镇银行信用调查评分制度第65-66页
    6.4 加强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第66-67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7.1 研究结论第67-68页
    7.2 研究展望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附录A第73-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融资约束对异质性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分析
下一篇: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