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活力提升的大型铁路客站地下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上篇——设计研究与分析第8-112页
    1. 绪论第9-22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9-12页
            1.1.1 我国铁路建设发展迅速第9-10页
            1.1.2 高铁建设负债率大,综合开发迫在眉睫第10页
            1.1.3 城市地下空间蓬勃发展第10-11页
            1.1.4 我国铁路客站地下空间活力不足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12-14页
            1.3.1 大型铁路客站第12-13页
            1.3.2 大型铁路客站地下空间第13-14页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第14-19页
            1.4.1 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相关理论第14-17页
            1.4.2 地下空间相关理论第17-18页
            1.4.3 空间活力相关理论研究第18-19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9-20页
        1.6 工程实践——“红岛站”相关简介第20-22页
    2. 大型铁路客站地下空间活力提升的基本概况第22-34页
        2.1 国内外铁路客站地下空间相关发展概述第22-28页
            2.1.1 国外铁路客站地下空间发展演变第22-24页
            2.1.2 我国铁路客站地下空间发展演变第24-26页
            2.1.3 当代大型铁路客站地下空间相关功能配置第26-28页
        2.2 铁路客站地下空间活力提升的必要性第28-30页
            2.2.1 城市效益第28-29页
            2.2.2 经济效益第29-30页
        2.3 国外铁路客站地下空间活力提升成功案例借鉴第30-34页
            2.3.1 相关模式概述第30页
            2.3.2 相关案例简介第30-34页
    3. 我国铁路枢纽站于地下空间活力调研分析第34-60页
        3.1 调研相关概述第34-40页
            3.1.1 调研方法与框架第34-35页
            3.1.2 调研问卷设计简述第35-36页
            3.1.3 调研对象简介第36-40页
        3.2 国内大型铁路客站地下空间活力要素调研分析第40-47页
            3.2.1 活力的主体——人流的构成与导入第40-43页
            3.2.2 活力的客体——空间的构成第43-47页
            3.2.3 小结第47页
        3.3 国内大型铁路客站地下空间设计要素调研分析第47-58页
            3.3.1 铁路客站外部设计要素分析第47-51页
            3.3.2 铁路客站内部设计要素分析第51-58页
        3.4 我国大型铁路客站地下空间活力缺失问题总结第58-60页
    4. 城市空间层面的铁路客站地下空间活力提升要点第60-79页
        4.1 城市内部轨道交通第60-63页
            4.1.1 与轨道交通线路的整合第60-62页
            4.1.2 与轨道交通站厅的整合方式第62-63页
        4.2 客站周边建筑第63-68页
            4.2.1 周边建筑功能第64-67页
            4.2.2 周边建筑肌理第67-68页
        4.3 铁路客站地下空间范围第68-74页
            4.3.1 铁路客站地下空间向城市空间的扩展第68-70页
            4.3.2 铁路客站地下空间的扩展方式第70-74页
        4.4 红岛站地下空间在城市空间层面的活力提升设计分析第74-78页
        4.5 本章小结第78-79页
    5. 建筑空间层面的铁路客站地下空间活力提升要点第79-110页
        5.1 功能布局第79-88页
            5.1.1 商业空间布局方式第79-83页
            5.1.2 基于商业空间布局的功能配置第83-88页
        5.2 流线设计第88-92页
            5.2.1 城市商业流线与交通流线的分流方式第88-91页
            5.2.2 交通流线与城市商业流线的转化第91-92页
        5.3 空间的过渡与衔接第92-102页
            5.3.1 过渡空间的类型、方式与分布第92-97页
            5.3.2 过渡空间的尺度与界面第97-102页
        5.4 红岛站地下空间在建筑空间层面的活力提升设计分析第102-109页
        5.5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结语第110-112页
下篇——专业型硕士项目实践成果第112-130页
    6. 红岛高速铁路客站项目介绍与成果第113-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2页
致谢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旧商业街更新改造研究--以南京百家湖1912商业街改造为例
下一篇:FRPC组合桩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