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3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2-16页 |
一、媒介转型时期的到来 | 第12-13页 |
二、网络新闻伦理失范的严峻性 | 第13-16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6-30页 |
一、对失范的研究综述 | 第17-23页 |
二、对新闻伦理的研究综述 | 第23-28页 |
三、对相似概念的写作说明 | 第28-30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0-3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30-32页 |
二、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32-33页 |
第二章 新闻伦理的基本原则 | 第33-42页 |
一、伦理的概念 | 第33-34页 |
二、新闻伦理的重要性和抉择模式 | 第34-37页 |
三、新闻伦理的规范体系 | 第37-39页 |
四、新闻伦理的基本原则 | 第39-42页 |
第三章 媒介转型背景下的网络新闻 | 第42-57页 |
第一节 互联网正在重塑新闻业 | 第42-47页 |
一、时效性的提升:从定时到实时 | 第42-43页 |
二、层次化的新闻内容:由点及面 | 第43-44页 |
三、新的传受关系:从单向到互动 | 第44-47页 |
第二节 媒介转型视角下新闻业的四个转向 | 第47-57页 |
一、集体转型的传统新闻业 | 第47-50页 |
二、从“无冕之王”到“新闻民工”晃动的职业身份 | 第50-52页 |
三、从作为群体的被动受众变成作为个体的主动用户 | 第52-54页 |
四、互联网冲击和模糊了新闻业的界限 | 第54-57页 |
第四章 媒介转型背景下网络新闻的伦理失范现象 | 第57-89页 |
第一节 传播内容的失范 | 第57-68页 |
一、以虚假新闻为代表的内容失范 | 第58-59页 |
二、以标题功能极化为代表的文体失范 | 第59-61页 |
三、以滥用网络流行语为代表的语言失范 | 第61-62页 |
四、以图片造假为代表的图片伦理失范 | 第62-63页 |
五、网络新闻内容的浅薄化、碎片化 | 第63-68页 |
第二节 传播者的失范 | 第68-75页 |
一、被商业主义统合的职业身份 | 第68-70页 |
二、职业身份与社交媒体身份的冲突 | 第70-71页 |
三、网络编辑的自我矮化 | 第71-75页 |
第三节 传播渠道的失范 | 第75-89页 |
一、新闻聚合窃取了传统媒体的成果 | 第75-77页 |
二、算法无限追逐用户的需求 | 第77-83页 |
三、盈利模式侵犯了用户的隐私 | 第83-89页 |
第五章 网络新闻伦理失范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模型 | 第89-115页 |
第一节 网络新闻伦理失范的行为动机 | 第89-105页 |
一、外部动机:制度性失范 | 第89-95页 |
二、内部动机:价值观的失衡 | 第95-105页 |
第二节 博弈论视角下网络新闻伦理失范的行为模型 | 第105-115页 |
一、从业者与利益提供者的失范行为模型 | 第105-107页 |
二、从业者之间的失范行为模型 | 第107-112页 |
三、从业者与规范的博弈过程 | 第112-115页 |
第六章 建构多元主体协作的规范体系 | 第115-123页 |
一、政府:宏微并重的法律法规建设 | 第115-117页 |
二、直属管理机构:常态化柔性约谈 | 第117-118页 |
三、社交平台:完善用户行为规范体系 | 第118-119页 |
四、信息发布主体:明晰权责利,内化新闻职业道德 | 第119-121页 |
五、受众:积极主动提升媒介素养 | 第121-123页 |
余论 职业社会学视域下网络新闻边界的重塑 | 第123-130页 |
一、专业、管辖权和边界工作 | 第123-125页 |
二、个案研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的再审视 | 第125-130页 |
结论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5页 |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5-147页 |
后记 | 第147-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