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1.1 有机电化学合成 | 第11-16页 |
1.1.1 有机电合成原理 | 第11-13页 |
1.1.2 有机电合成优点 | 第13页 |
1.1.3 有机电合成研究对象及分类 | 第13-14页 |
1.1.4 有机电合成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1.2 丁二酸合成研究进展 | 第16-27页 |
1.2.1 顺酐、马来酸、富马酸、丁二酸物化性质及用途 | 第16-18页 |
1.2.2 丁二酸的合成方法 | 第18-20页 |
1.2.3 电解合成丁二酸方法 | 第20-24页 |
1.2.4 丁二酸电解合成工艺现状 | 第24页 |
1.2.5 丁二酸、马来酸、富马酸检测方法 | 第24-27页 |
1.3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 第27-29页 |
1.3.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3.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实验和方法 | 第29-38页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9-30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9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2.2 丁二酸电解合成 | 第30-33页 |
2.2.1 电解合成丁二酸的原理及其工艺流程 | 第30-31页 |
2.2.2 实验中的理论及计算基础 | 第31-33页 |
2.3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方法 | 第33-37页 |
2.3.1 试验部分 | 第33页 |
2.3.2 丁二酸、富马酸、马来酸标准曲线 | 第33-35页 |
2.3.3 成品及电解液中丁二酸、富马酸、马来酸的检测 | 第35-37页 |
2.4 富马酸的过程控制 | 第37页 |
2.4.1 富马酸产生原因及变化规律 | 第37页 |
2.4.2 成品后处理 | 第37页 |
2.4.3 电解降富马酸研究 | 第37页 |
2.5 模拟工业电解合成丁二酸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电解合成丁二酸过程中富马酸的过程控制 | 第38-63页 |
3.1 探索富马酸的产生原因及变化规律 | 第38-42页 |
3.1.1 原料配料过程中富马酸的过程控制 | 第38-39页 |
3.1.2 电解液贮存过程中富马酸的过程控制 | 第39-40页 |
3.1.3 电解过程中富马酸的过程控制 | 第40-42页 |
3.2 后处理法降富马酸 | 第42-46页 |
3.2.1 物理法 | 第42-45页 |
3.2.2 化学法 | 第45-46页 |
3.3 探索改变电解工艺条件降富马酸的可行性 | 第46-47页 |
3.4 调节通电量降富马酸 | 第47-52页 |
3.4.1 母液套用过程中富马酸随通电量的关系 | 第47-49页 |
3.4.2 不同通电量降富马酸 | 第49-52页 |
3.5 分段电解降富马酸 | 第52-62页 |
3.5.1 不同投料量分段电解降富马酸 | 第52-56页 |
3.5.2 小电流继续电解降富马酸 | 第56-59页 |
3.5.3 三段电解最佳平衡控制点 | 第59-60页 |
3.5.4 四段电解降富马酸 | 第60-6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模拟工业电解合成丁二酸 | 第63-77页 |
4.1 工厂液不同投料量电解 | 第63-68页 |
4.1.1 投料量为7.35g顺酐时富马酸变化情况 | 第63-65页 |
4.1.2 投料量为8.7g顺酐时富马酸变化情况 | 第65-67页 |
4.1.3 投料量为10g顺酐时富马酸变化情况 | 第67-68页 |
4.2 实验室与工厂液中三段电解降富马酸效果对比 | 第68-69页 |
4.3 实验室液与工厂液中三段电解性能评价 | 第69-75页 |
4.3.1 实验室液不同通电量下电解性能评价 | 第70页 |
4.3.2 实验室液与工厂液不同投料下电解性能评价 | 第70-74页 |
4.3.3 实验室液与工厂液不同顺酐投料量平均电解性能评价 | 第74-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5.1 总结 | 第77-78页 |
5.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