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复合载体夯扩桩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复合载体夯扩桩的产生与发展 | 第11-12页 |
1.2.2 复合载体夯扩桩的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1.3 复合载体夯扩桩原理及工程特性 | 第14-17页 |
1.3.1 复合载体夯扩桩基本原理 | 第14-15页 |
1.3.2 复合载体夯扩桩的工程特性 | 第15-17页 |
1.3.2.1 复合载体夯扩桩与普通夯扩桩的不同点 | 第15-16页 |
1.3.2.2 复合载体夯扩桩的应用优势 | 第16-17页 |
1.4 复合载体夯扩桩承载及沉降计算理论 | 第17-21页 |
1.4.1 桩端承载理论 | 第17-18页 |
1.4.2 荷载传递机理 | 第18页 |
1.4.3 夯扩载体作用机理 | 第18-20页 |
1.4.4 沉降理论计算方法 | 第20-21页 |
1.5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1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 复合载体夯扩桩现场试验研究 | 第22-47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22页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2-24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22页 |
2.2.2 地层结构 | 第22-24页 |
2.3 桩基方案选择与施工 | 第24-30页 |
2.3.1 桩基础类型确定 | 第24-25页 |
2.3.2 施工机械选择 | 第25-26页 |
2.3.3 复合载体材料选择 | 第26页 |
2.3.4 现场复合载体夯扩桩施工工艺 | 第26-28页 |
2.3.5 施工质量控制 | 第28-30页 |
2.4 桩身完整性检测试验 | 第30-35页 |
2.4.1 检测方法 | 第30页 |
2.4.2 检测数量 | 第30-31页 |
2.4.3 检测仪器及操作 | 第31-32页 |
2.4.4 检测结果整理分析 | 第32-35页 |
2.5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检测试验 | 第35-37页 |
2.5.1 试验方案编制依据 | 第35页 |
2.5.2 试验方案及装置 | 第35-36页 |
2.5.3 检测数量 | 第36-37页 |
2.5.4 荷载分级及终止加载条件 | 第37页 |
2.6 静载荷试验结果分析 | 第37-46页 |
2.6.1 复合载体夯扩桩极限加载破坏形式分析 | 第38-41页 |
2.6.2 静载荷沉降特性分析 | 第41-44页 |
2.6.3 土层条件影响下沉降对比分析 | 第44-4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3 复合载体夯扩桩数值模拟分析 | 第47-63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模型建立理论基础 | 第47-48页 |
3.2.1 有限单元法原理 | 第47-48页 |
3.2.2 初始地应力平衡 | 第48页 |
3.2.3 土体本构模型 | 第48页 |
3.3 复合载体夯扩桩静载荷试验数值模拟 | 第48-51页 |
3.3.1 模型建立基本假定 | 第48-49页 |
3.3.2 模型建立过程 | 第49-50页 |
3.3.3 加载控制及模拟结果的提取 | 第50-51页 |
3.4 复合载体夯扩桩静载荷试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1-57页 |
3.4.1 单桩模拟Q-s曲线分析 | 第51-52页 |
3.4.2 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52-54页 |
3.4.3 应力及承载特性分析 | 第54-55页 |
3.4.4 桩侧摩阻力分析 | 第55-56页 |
3.4.5 桩身轴力分析 | 第56-57页 |
3.5 复合载体夯扩桩承载力影响因素数值模拟分析 | 第57-62页 |
3.5.1 桩长对于复合载体夯扩桩的影响 | 第57-60页 |
3.5.1.1 编号建立模型 | 第57-58页 |
3.5.1.2 承载能力对比分析 | 第58页 |
3.5.1.3 侧摩阻力及桩身轴力对比 | 第58-60页 |
3.5.2 载体直径对于复合载体夯扩桩的影响 | 第60-62页 |
3.5.2.1 编号建立模型 | 第60页 |
3.5.2.2 承载能力对比分析 | 第60-61页 |
3.5.2.3 载体挤土效应分析 | 第61-6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4.2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