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传奇中的下场集句诗研究--以《六十种曲》《后六十种曲》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7页 | 
| 第一章 下场集句诗的本体研究 | 第17-49页 | 
| 第一节 下场集句诗的流变 | 第17-27页 | 
| 一、下场诗与集句诗的遇合 | 第17-23页 | 
| 二、下场集句诗的时代特征 | 第23-27页 | 
| 第二节 下场集句诗的文献引用分析 | 第27-49页 | 
| 一、文献引用类型 | 第27-33页 | 
| 二、文献引用方式 | 第33-40页 | 
| 三、文献注析 | 第40-46页 | 
| 四、集句体式 | 第46-49页 | 
| 第二章 下场集句诗的功能研究 | 第49-57页 | 
| 第一节 文学功能 | 第49-52页 | 
| 一、思想上的通感 | 第49-50页 | 
| 二、内容上的融合 | 第50-52页 | 
| 第二节 社会功能 | 第52-57页 | 
| 一、社会教化功能 | 第53-54页 | 
| 二、文本传递功能 | 第54-57页 | 
| 第三章 下场集句诗的兴衰原因研究 | 第57-69页 | 
| 第一节 兴盛的原因 | 第57-62页 | 
| 一、集句诗的发展与繁荣 | 第57-58页 | 
| 二、剧作家的生存文化背景 | 第58-60页 | 
| 三、集句诗人与剧作家的“才”“学”融合 | 第60-61页 | 
| 四、作者创作集句诗的态度转变 | 第61-62页 | 
| 第二节 消亡的原因 | 第62-69页 | 
| 一、作家戏剧观念的变化——舍集句,重原创 | 第63-65页 | 
| 二、“花雅之争”——从案头到场上 | 第65-66页 | 
| 三、全本戏向折子戏转变 | 第66-69页 | 
| 结语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 附录 | 第73-159页 | 
| 一、《六十种曲》下场集句诗整理 | 第73-129页 | 
| 二、《后六十种曲》下场集句诗整理 | 第129-159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9-161页 | 
| 致谢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