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1 导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3.1 农村留守儿童定义的研究 | 第10-11页 |
1.3.2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3 礼仪教育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4 对已有研究的分析 | 第14页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17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礼仪教育理论概述 | 第17-21页 |
2.1 农村留守儿童概述 | 第17-18页 |
2.1.1 留守儿童 | 第17页 |
2.1.2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 | 第17-18页 |
2.2 家庭教育概述 | 第18-20页 |
2.2.1 家庭教育 | 第18页 |
2.2.2 家庭教育作用 | 第18-19页 |
2.2.3 农村家庭教育的特点 | 第19-20页 |
2.3 家庭礼仪教育概述 | 第20-21页 |
2.3.1 礼仪教育 | 第20页 |
2.3.2 家庭礼仪教育内容 | 第20-21页 |
3 九江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礼仪教育调查分析 | 第21-35页 |
3.1 调查基本情况概述 | 第21-23页 |
3.1.1 调查地点描述 | 第21页 |
3.1.2 调查方法 | 第21页 |
3.1.3 调查样本描述 | 第21-23页 |
3.2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 第23-26页 |
3.2.1 留守儿童身体发育状况 | 第23页 |
3.2.2 学习现状 | 第23-25页 |
3.2.3 留守儿童心理素质 | 第25-26页 |
3.3 农村留守儿童礼仪教育现状 | 第26-30页 |
3.3.1 日常生活礼仪现状 | 第26-28页 |
3.3.2 交往礼仪现状 | 第28-29页 |
3.3.3 公共场所礼仪 | 第29-30页 |
3.4 留守儿童监护现状及影响 | 第30-33页 |
3.4.1 对学习的影响 | 第31页 |
3.4.2 对心理素质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3 对礼仪教育的影响 | 第32-33页 |
3.5 调查结论 | 第33-35页 |
4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礼仪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35-39页 |
4.1 留守儿童家庭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4.1.1 家长缺乏礼仪教育意识 | 第35-36页 |
4.1.2 家庭礼仪教育效果较差 | 第36页 |
4.1.3 家庭礼仪教育的方式单调 | 第36-37页 |
4.2 留守儿童家庭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 | 第37-39页 |
4.2.1 家长对家庭礼仪教育的忽视 | 第37页 |
4.2.2 缺乏正确的家庭礼仪教育方式 | 第37页 |
4.2.3 留守儿童自身原因 | 第37-38页 |
4.2.4 隔代教育不利于礼仪教育的实施 | 第38页 |
4.2.5 政府及社会环境原因 | 第38-39页 |
5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礼仪教育缺失的对策 | 第39-47页 |
5.1 极力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 第39-41页 |
5.1.1 转变观念,强化礼仪教育理念 | 第39-40页 |
5.1.2 端正思想,改进礼仪教育方式 | 第40页 |
5.1.3 营造家庭礼仪教育氛围 | 第40-41页 |
5.2 合理发挥学校的积极促进作用 | 第41-42页 |
5.2.1 学校应采取各种教育措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 第41-42页 |
5.2.2 积极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 | 第42页 |
5.3 准确把握政府的政策保障作用 | 第42-43页 |
5.3.1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42-43页 |
5.3.2 促进留守儿童良好教育环境的创设 | 第43页 |
5.3.3 整合社会资源,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 第43页 |
5.4 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 第43-44页 |
5.4.1 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留守儿童家庭礼仪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 第43-44页 |
5.4.2 推动农村社区关爱留守儿童自发组织的建立 | 第44页 |
5.4.3 全方位开展各项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 | 第44页 |
5.5 挖掘留守儿童的自身潜能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