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7页 |
1.1 Janus粒子概述 | 第9-10页 |
1.2 Janus粒子的合成方法 | 第10-18页 |
1.2.1 微流体合成 | 第10-11页 |
1.2.2 自组装 | 第11-12页 |
1.2.3 选择表面改性 | 第12-13页 |
1.2.4 可控表面成核 | 第13-15页 |
1.2.5 可控相分离 | 第15-18页 |
1.3 草莓形粒子簇概述 | 第18页 |
1.4 草莓形粒子簇的制备方法 | 第18-23页 |
1.4.1 氢键自组装 | 第18-20页 |
1.4.2 静电自组装 | 第20-21页 |
1.4.3 化学键自组装 | 第21-22页 |
1.4.4 基于Janus粒子的自组装 | 第22-23页 |
1.5 聚偏氟乙烯概述 | 第23-24页 |
1.5.1 聚偏氟乙烯简介 | 第23页 |
1.5.2 聚偏氟乙烯的应用 | 第23-24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4-27页 |
1.6.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6.2 PVDF/P4VP复合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 第25页 |
1.6.3 PVDF/P4VP@P(St-co-AA)草莓形粒子簇的制备及表征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7-33页 |
2.1 主要试剂及处理方法 | 第27-28页 |
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8页 |
2.3 PVDF/P4VP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其自组装 | 第28-30页 |
2.4 复合粒子的表征 | 第30-33页 |
2.4.1 乳液固含量及转化率的测定 | 第30页 |
2.4.2 复合粒子粒径及粒径分布的测定 | 第30页 |
2.4.3 复合粒子的红外光谱测试 | 第30-31页 |
2.4.4 复合粒子的扫描电镜测试 | 第31页 |
2.4.5 复合粒子的透射电镜测试 | 第31页 |
2.4.6 复合粒子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 第31页 |
2.4.7 复合粒子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第31页 |
2.4.8 聚合物膜的接触角的测试 | 第31-33页 |
第三章 PVDF/P4VP复合粒子的表征 | 第33-49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PVDF/P4VP复合粒子的表征与分析 | 第33-47页 |
3.2.1 PVDF种子的微观形貌与粒径分布 | 第33-34页 |
3.2.2 PVDF/P4VP复合粒子在反应过程中的形貌演化 | 第34-35页 |
3.2.3 PVDF种子与最终复合粒子的粒径与粒径分布对比 | 第35-36页 |
3.2.4 PVDF/P4VP复合粒子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6-38页 |
3.2.5 引入氨水对PVDF/P4VP聚合体系产生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6 PVDF/P4VP复合粒子的DSC热分析曲线 | 第39-40页 |
3.2.7 体系的搅拌速率对PVDF/P4VP复合粒子微观形态的影响 | 第40-42页 |
3.2.8 单体/种子投料比对复合粒子微观形态的影响 | 第42-44页 |
3.2.9 PVDF/P4VP复合粒子的形成机理 | 第44-45页 |
3.2.10 硅烷偶联剂对PVDF/P4VP复合粒子微观形貌及亲水性的影响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PVDF/P4VP@P(St-co-AA)凝胶粒子簇的表征 | 第49-57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PVDF/P4VP@P(St-co-AA)凝胶粒子簇的表征与分析 | 第49-56页 |
4.2.1 作为集束位点的P(St-co-AA)粒子 | 第49-50页 |
4.2.2 作为前驱体的雪人形PVDF/P4VP复合粒子 | 第50-51页 |
4.2.3 自组装形成的草莓形PVDF/P4VP@P(St-co-AA)粒子簇 | 第51-54页 |
4.2.4 PVDF/P4VP@P(St-co-AA)粒子簇的形成机理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