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基于交往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研究目的第11页
     ·研究意义第11-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第12-15页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第12-13页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第13-15页
   ·本研究的思路、步骤及方法第15-17页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步骤第15页
     ·研究的主要方法第15-17页
第二章 走向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场语境第17-24页
   ·"单一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观的缺陷第17-20页
     ·交往视角的忽视第17-18页
     ·教育内容的缺失第18页
     ·主体间性的遮蔽第18-19页
     ·教育关系的扭曲第19页
     ·教育与生活分离第19-20页
   ·"普遍交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生态第20-21页
     ·世界性普遍交往进一步扩大第20页
     ·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人与人普遍联系和互动的关系第20页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形成的人际虚拟交流空间第20-21页
   ·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到现实的变革第21-24页
     ·从"重理论、规范"的灌输转向以人为本第21-22页
     ·从对象化活动到交往活动第22-23页
     ·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第23-24页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新视角第24-32页
   ·对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解读第24-27页
     ·交往的基本涵义第24-25页
     ·交往的基本特征第25-27页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内容第27-29页
     ·现实的个人是交往的个体第27页
     ·交往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第27-28页
     ·交往体现了不同主体间的社会关系第28-29页
   ·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交往性意义阐释第29-32页
     ·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性根据第29-30页
     ·思想政治教育在"关系"和"互动"中进行和完成第30页
     ·思想政治品德在交往中生成和表现第30-32页
第四章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路径第32-46页
   ·遵循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第32-36页
     ·平等对话原则第32-33页
     ·生活世界原则第33页
     ·交往互动原则第33-34页
     ·主体间性原则第34-35页
     ·共同成长原则第35-36页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谐共存的交往关系第36-37页
     ·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首先表现为双方地位平等第36页
     ·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还表现为沟通理解关系第36-37页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理解的实践过程模式第37-38页
   ·采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交融的交往方法第38-40页
   ·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际交往能力第40-42页
     ·树立积极的人际交往观第41页
     ·在交往活动中提升交往能力第41-42页
   ·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环境第42-46页
     ·优化交往语言环境第42-43页
     ·优化交往现实环境第43-44页
     ·优化交往网络环境第44-46页
第五章 结束语第46-47页
注释第47-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致谢第53-54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社区矫正中的心理矫治工作探讨
下一篇:当代中国改革与人的发展关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