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3页 |
1.1 车用燃料中硫化物的存在形式 | 第8-9页 |
1.2 国内外车用燃料硫含量标准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车用燃料脱硫的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1.3.1 加氢脱硫技术 | 第10-11页 |
1.3.2 非加氢脱硫 | 第11-16页 |
1.4 低共熔溶剂简介 | 第16-19页 |
1.4.1 低共熔溶剂及其特点 | 第16页 |
1.4.2 低共熔溶剂的组成和分类 | 第16-17页 |
1.4.3 低共熔溶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7-19页 |
1.5 低共熔溶剂在车用燃料脱硫中的应用 | 第19-22页 |
1.5.1 ILs-DESs氧化萃取脱硫 | 第19-20页 |
1.5.2 低共溶溶剂萃取脱硫 | 第20-22页 |
1.6 论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低共熔溶剂的合成及表征 | 第23-34页 |
2.1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2.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3页 |
2.1.2 低共熔溶剂的合成 | 第23-24页 |
2.1.3 低共熔溶剂的评选 | 第24页 |
2.2 表征及计算方法 | 第24-25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5-32页 |
2.3.1 原料配比的影响 | 第25-27页 |
2.3.2 合成温度的评选 | 第27页 |
2.3.3 合成时间的评选 | 第27-28页 |
2.3.4 低共熔溶剂的表征和机理研究 | 第28-30页 |
2.3.5 低共熔溶剂的合成原理 | 第30-32页 |
2.4 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低共熔溶剂络合萃取脱硫实验 | 第34-47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34页 |
3.2 分析方法 | 第34页 |
3.3 实验药品、仪器和原料油 | 第34-35页 |
3.3.1 实验药品 | 第34页 |
3.3.2 实验仪器 | 第34-35页 |
3.3.3 原料油 | 第35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45页 |
3.4.1 芳烃种类的影响 | 第35-37页 |
3.4.2 低共熔溶剂DES-T的脱硫条件优化 | 第37-41页 |
3.4.3 DES-T和噻吩化合物的络合萃取 | 第41-45页 |
3.5 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低共熔溶剂应用于车用燃料的实验研究 | 第47-54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47页 |
4.2 分析方法及评价指标 | 第47-48页 |
4.2.1 分析方法 | 第47页 |
4.2.2 评价指标 | 第47-48页 |
4.3 实验药品、仪器和原料油 | 第48页 |
4.3.1 实验药品 | 第48页 |
4.3.2 实验仪器 | 第48页 |
4.3.3 原料油 | 第48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51页 |
4.4.1 低共熔溶剂对车用燃料的萃取脱硫 | 第48-50页 |
4.4.2 DES-T对各种车用燃料的脱硫效果比较 | 第50-51页 |
4.4.3 DES-T重复使用应考察 | 第51页 |
4.5 脱硫前后类型硫的分析 | 第51-53页 |
4.6 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FCC汽油中噻吩化合物烷基化反应 | 第54-60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54页 |
5.2 实验药品和仪器 | 第54-55页 |
5.2.1 实验药品 | 第54页 |
5.2.2 原料油 | 第54-55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5-59页 |
5.3.1 三甲基噻吩和1-己烯的烷基化反应 | 第55-57页 |
5.3.2 脱硫前后汽油性质变化 | 第57-58页 |
5.3.3 脱硫前后汽油硫分布变化 | 第58-59页 |
5.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结论 | 第60-61页 |
6.2 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