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1-12页 |
第2章 贾谊犯罪学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来源 | 第12-21页 |
2.1 贾谊犯罪学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2-14页 |
2.1.1 政治背景——诸侯叛乱、匈奴侵袭 | 第12-13页 |
2.1.2 经济背景——“人相食,死者过半” | 第13页 |
2.1.3 文化背景——“清静无为” | 第13-14页 |
2.2 贾谊犯罪学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14-21页 |
2.2.1 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治之经,礼与刑” | 第14-19页 |
2.2.2 对法家思想的借鉴——“法者,天下之仪也” | 第19-20页 |
2.2.3 对道家思想的吸收——“无为而治” | 第20-21页 |
第3章 贾谊犯罪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1-33页 |
3.1 犯罪原因论 | 第21-26页 |
3.1.1 个人原因:“人性不甚相远也” | 第21-22页 |
3.1.2 社会原因:“饥寒切于民之肌肤” | 第22-26页 |
3.2 犯罪预防论 | 第26-33页 |
3.2.1 政治上:“民惟邦本” | 第26-27页 |
3.2.2 经济上:“为富安天下” | 第27-29页 |
3.2.3 法律上:“约法省刑” | 第29-30页 |
3.2.4 教育上:“俯而加志” | 第30-33页 |
第4章 贾谊犯罪学思想评价 | 第33-40页 |
4.1 贾谊犯罪学思想存在的不足 | 第33-34页 |
4.1.1 明显阶级局限性:“刑不至君子”的同罪不同罚思想 | 第33-34页 |
4.1.2 未立足于社会现实:“趋民归农”、“割地定制” | 第34页 |
4.2 贾谊犯罪学思想对我们的启发 | 第34-40页 |
4.2.1 “为富安天下”,重视经济的发展 | 第34-36页 |
4.2.2 “教者,政之本也”,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 | 第36-38页 |
4.2.3 “约法省刑”,提高量刑的科学化程度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本人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