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9页 |
1.2 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危害 | 第9-12页 |
1.3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控制 | 第12-15页 |
1.3.1 常用的地基基础加固方法 | 第12-13页 |
1.3.2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特点 | 第13-14页 |
1.3.3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控制原则 | 第14-15页 |
1.4 注浆法概述 | 第15-22页 |
1.4.1 注浆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1.4.2 注浆加固地基作用机理 | 第16-20页 |
1.4.3 注浆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基于有限元法的既有实际建筑工程的注浆加固参数变化研究 | 第23-47页 |
2.1 ABAQUS软件介绍 | 第23-24页 |
2.2 实际倾斜既有建筑工程背景 | 第24-28页 |
2.2.1 工程概况 | 第24-25页 |
2.2.2 建筑物损坏状况 | 第25-26页 |
2.2.3 工程地质概况 | 第26-28页 |
2.3 实例既有建筑不均匀沉降原因及加固方案分析 | 第28-29页 |
2.3.1 不均匀沉降原因分析 | 第28页 |
2.3.2 加固方案分析 | 第28-29页 |
2.4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29-31页 |
2.5 最优加固范围的确定 | 第31-37页 |
2.5.1 未注浆加固时模型受力变形分析 | 第31-32页 |
2.5.2 最优加固深度H_(opt)的确定 | 第32-35页 |
2.5.3 最优加固长度B_(opt)的确定 | 第35-37页 |
2.6 加固区参数与地基沉降关系研究 | 第37-43页 |
2.6.1 标准组 | 第37-38页 |
2.6.2 弹性模量E变化 | 第38-40页 |
2.6.3 泊松比μ变化 | 第40-41页 |
2.6.4 粘聚力c变化 | 第41-42页 |
2.6.5 内摩擦角φ变化 | 第42-43页 |
2.7 地基沉降影响因素的灰关联敏感性分析 | 第43-46页 |
2.7.1 灰关联分析基本步骤 | 第43-44页 |
2.7.2 地基沉降影响参数的灰关联敏感性分析 | 第44-46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注浆加固工程实例分析 | 第47-69页 |
3.1 注浆加固既有建筑地基的设计原则 | 第47页 |
3.2 注浆设计 | 第47-52页 |
3.2.1 加固范围 | 第47-48页 |
3.2.2 孔距与孔位布置 | 第48页 |
3.2.3 注浆材料 | 第48-49页 |
3.2.4 注浆管 | 第49-52页 |
3.2.5 注浆压力 | 第52页 |
3.3 注浆施工 | 第52-62页 |
3.3.1 施工工艺 | 第52-53页 |
3.3.2 施工记录 | 第53-62页 |
3.4 注浆过程中既有建筑沉降观测 | 第62-66页 |
3.4.1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原则 | 第62页 |
3.4.2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 第62-63页 |
3.4.3 沉降观测 | 第63页 |
3.4.4 注浆效果分析 | 第63-6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四章 基于既有建筑地基注浆加固实例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 | 第69-83页 |
4.1 基本假定 | 第69-70页 |
4.2 基于既有建筑实例的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70-74页 |
4.2.1 模型尺寸 | 第70-71页 |
4.2.2 材料参数选取 | 第71-72页 |
4.2.3 网格划分 | 第72-73页 |
4.2.4 边界条件与荷载施加 | 第73页 |
4.2.5 接触单元 | 第73-74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74-80页 |
4.3.1 地应力平衡 | 第74页 |
4.3.2 未注浆加固时分析 | 第74-78页 |
4.3.3 注浆加固后分析 | 第78-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5.1 结论 | 第83-84页 |
5.2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