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经验论思想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文献综述及评述 | 第9-12页 |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2-14页 |
第2章 爱因斯坦经验论思想的形成 | 第14-23页 |
2.1 爱因斯谈经验论思想的来源 | 第14-20页 |
2.1.1 马赫、休谟的经验论 | 第14-16页 |
2.1.1.1 马赫怀疑的经验主义 | 第14-15页 |
2.1.1.2 休谟的彻底的怀疑论 | 第15-16页 |
2.1.2 康德、斯宾诺莎的唯理论 | 第16-17页 |
2.1.2.1 康德的主体能动性思想 | 第16页 |
2.1.2.2 斯宾诺莎理性的自然观 | 第16-17页 |
2.1.3 迪昂、彭加勒、石里克的约定论 | 第17-20页 |
2.1.3.1 迪昂的整体约定论 | 第17-18页 |
2.1.3.2 彭加勒的限定约定论 | 第18-19页 |
2.1.3.3 石里克的实在约定论 | 第19-20页 |
2.2 爱因斯坦经验论思想的发展 | 第20-23页 |
2.2.1 早期突出的怀疑经验论 | 第20-21页 |
2.2.2 后期走向一种科学理性论 | 第21-23页 |
第3章 爱因斯坦经验论思想的内容 | 第23-32页 |
3.1 爱因斯坦经验论思想的构成要素 | 第23-28页 |
3.1.1 经验事实是“出品”科学认识的原料 | 第23-24页 |
3.1.2 经验决定概念的生存权 | 第24-25页 |
3.1.3 在科学理论的起点和终点对经验作限制 | 第25-27页 |
3.1.4 获得概念和原理的过程不是经验归纳 | 第27-28页 |
3.1.5 科学认识须从经验向理性升华 | 第28页 |
3.2 爱因斯坦经验论思想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 第28-30页 |
3.2.1 用“内部完满”填补和约束“外部证实” | 第28-29页 |
3.2.2 各要素间在对立和张力中和谐互补 | 第29-30页 |
3.3 爱因斯坦经验论思想的的特征 | 第30-32页 |
3.3.1 充满了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 第30-31页 |
3.3.2 注重非理性因素 | 第31-32页 |
第4章 爱因斯坦经验论思想的评价与启示 | 第32-36页 |
4.1 爱因斯坦经验论思想的理论贡献 | 第32-33页 |
4.1.1 精确区分了概念的经验来源 | 第32页 |
4.1.2 强调思辨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4.1.3 指出了经验论在科学应用等方面的局限性 | 第33页 |
4.2 爱因斯坦经验论思想的局限性 | 第33-34页 |
4.3 爱因斯坦经验论思想带来的启示 | 第34-36页 |
第5章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1页 |